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本期推荐
本期推荐

1994.1.jpg

2000.6.jpg

2001.1.jpg

QQ截图20161215151057.png

【沈雁昕】中共十四大与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

作  者
沈雁昕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2019 第五期
PDF全文

[摘 要]中共十四大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之际召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中共十四大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做了系统的历史回顾,肯定了十四年来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对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做出了郑重结论。中共十四大对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和郑重结论,为正确评价和总结这十四年的历史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键词]中共十四大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K27D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1905-0068-10

199210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举行。这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之际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盛会。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1]中共十四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做了系统的历史回顾,肯定了十四年来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对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战略决策做出了郑重结论。在此基础上,大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今天,我们回首这次大会及此前改革开放十四年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再次探析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历史发展

中共十四大召开之际,中国已经进行了十四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许多关键的历史发展节点值得回顾。

1978年下半年,我们党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1218~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确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强调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切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次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会后,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全面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地调整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廓清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片面的以至错误的认识,确立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3]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1982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人们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中共十二大报告指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4](pp.11~13)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结束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始。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到中共十四大召开之际,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户使用;“取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改行政社分设的新体制” 3](p.138);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调减粮食征购指标。随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1984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是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此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为了搞活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有的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尝试,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于1985年正式启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在探索中稳步推进。

在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79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试办出口特区的部署,[3](p.165)以利用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项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1984~1985年,我国相继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促使我国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商品出口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19871025日至11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8]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强调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8](p.56)中共十三大还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8](p.16)“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正确战略。

19896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分析了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性质及原因,初步总结了经验教训,明确了当时和此后一个时期的方针和任务,对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进行了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
体。[6](pp.770~771)全会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中共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江泽民在会上指出:“要在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9]全会结束以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决、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一手抓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一手抓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全国政治局面迅速趋向稳定,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思想战线出现新的转机。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谈话立足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邓小平在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
硬”。[7](pp.370~383)“南方谈话”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定。

19921012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九个方面做了新的概括和阐述。大会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1](pp.10~16)中共十四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

十四年伟大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1]这是对改革开放十四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的高度概括。

(一)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要变化

经过十四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强企业活力,并且在计划、税收、财政、价格、商业、金融和劳动工资等方面逐步推进改革,使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方面,改变了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初步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在企业机制方面,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机制方面,逐步推动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在价格管理体制方面,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基本定价形式;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方面,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初步形成;等等。上述种种变化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二)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

经过改革开放十四年的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群众的收入和储蓄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吃、穿、用、住明显改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从1978年到1992年,职工平均货币工资由615元增加到2711元,增长了3.41倍;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026.6元,提高了4.90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 6元增加到784元,提高了4.87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加到11757.3亿元,增长了54.83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311.2元增加到1671.7元,增长了4.37倍;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拥有量由零分别增加到83.41台、52.60台、74.87台;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彩电拥有量由零分别增加到12.23台、2.17台、8.08台;全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6.7平方米增加到14.8平方米,增长了1.21倍;农村由8.1平方米增加到18.9平方米,增长了1.33倍;医院病床数由110.0万张增加到197.7万张,增加了79.7%。[10

(三)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经过改革开放十四年的发展,我国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六五”计划、“七五”计划,城乡商品供应丰富,国内市场繁荣,购销两旺,扭转了以往那种消费品长期严重匮乏的局面,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国家现汇结存较多,这些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78年到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2亿元增加到26923.5亿元,增长了6.39倍;国民收入由3645.2亿元增加到26937.3亿元,增长了6.39倍;工业总产值由4327亿元增加到34599亿元,增长了7.00倍;农业总产值由1397亿元增加到9085亿元,增长了5.50倍;国家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加到3483.37亿元,增长了2.08倍。[10](pp.9,40,34,18)在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生产方面,从1978年到1992年,钢产量由3178万吨增加到8094万吨,增长了1.55倍;原煤产量由6.18亿吨增加到11.16亿吨,增长了80.6%;原油产量由10405万吨增加到14210万吨,增长了36.6%;发电量由2566亿千瓦小时增加到7539亿千瓦小时,增长了1.94倍;水泥产量由6524万吨增加到30822万吨,增长了3.72倍;化纤产量由28.46万吨增加到213.04万吨,增长了6.49倍;棉布产量由110.3亿米增加到190.7亿米,增长了72.9%。[10](pp.42~43)此外,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所调整,生产门类更加齐全,科研开发能力和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在生物工程、农业科学、高能物理、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十四年伟大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还包括:加强了党的建设,改革和健全了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了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战斗力不断提高;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转到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上,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进行了外交谈判,定于1997年和1999年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

十四年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

中共十四大报告回顾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走过的道路,指出:“这十四年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四年,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1](p.9)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与我们党善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密不可分,其中最主要的经验有以下两条。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pp.9~1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1],他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哲学、理论、方法的概括”[12],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1](p.126)。这对于打破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具有重要作用。1978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1](p.140)这篇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5](p.65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一致认为,只有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1319793月,邓小平针对拨乱反正中的一些错误思潮,提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1](p.164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3](p.107)进而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主要点”做了初步概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6](pp.666~6681982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p.3198710月,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领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1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邓小平曾经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7](p.63)“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7](p.382)他强调:“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7](pp.291~292)“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
国”。[11](p.143)邓小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复强调“拿事实来说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7](p.382)习近平指出,正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出发,探索和开拓国家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7](p.370)这一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对外开放政策也是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提出的,他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7](p.117)他主张兴办经济特区,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7](pp.51~52)邓小平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p.372)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 11](p.231)“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7](p.256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基础,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一切进步的起点和基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p.51)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的中心任务”。[1](p.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决策。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强调指出:“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1](pp.194~196,250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坚持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是党反复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邓小平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后指出:“两个基本点,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我最近总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错。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十年改革开放的成绩要充分估计够。当然,改革开放必然会有西方的许多坏的影响进来”,“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7](pp.305~306)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兴旺发达。邓小平指出:“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p.248)“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1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排除一切导致混乱和动乱的社会政治因素;要行使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坚决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同时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还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稳定的保障。但是,如果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实行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巩固的团结和稳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强调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7](pp.370~371

中共十四大报告在结尾处写道:“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对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很重要很宝贵的时期。我们的担子重,责任大。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pp.46~47)回望中共十四大召开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这些宏伟目标有些已经实现,有些正在接近实现。今天,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满怀信心实现伟大梦想的壮志情怀。

     

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3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104页。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756页。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726~727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9]《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28531页。

1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825~2783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1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1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14 李章军:《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16日。

15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42日。

1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