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本期推荐
本期推荐

1994.1.jpg

2000.6.jpg

2001.1.jpg

QQ截图20161215151057.png

【罗 微】中共十八大与十年的基本总结

作  者
罗 微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2019 第五期
PDF全文

[摘 要]对党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历来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十八大报告对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与宝贵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这十年,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民主法治持续进步、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研究中共十八大与十年的基本总结的关系,对于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六大 胡锦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K27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1905-0089-09

中共十八大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共十八大报告认真总结了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积累的宝贵经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为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2],研究中共十八大与十年的基本总结的关系,对于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p.5),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与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容应对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的重要依据。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p.12)这个最大国情。这个国情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个问题都有所思考、论述。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重大论断,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3]中共十四大将这一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4]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做了更细致的描述,强调“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并据此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
变”[6]。中共十八大突出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p.10)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2](p.76

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深刻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辟分析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十个方面的重要阶段性特征。[7]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这些阶段性特征概括为“四个深刻”和“两个前所未有”,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8]中共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系统深刻的分析,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6](pp.10~11)中共十八大报告针对这些阶段性特征再次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2](pp.1~2)立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当下,更科学地擘画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发展。

二、充分肯定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共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2](pp.5~6),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中共十六大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突出表现在: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剧烈动荡中创造了持续较快增长的中国奇迹,[9]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经济发展从“快字当头”向“好字优先”[6](p.107 有序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推动了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科学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民主法治持续进步

中共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巩固和发展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突出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重要决策事前进行政治协商成为制度,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写入党章[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确立代表制民主与基层直接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建设路径,积极推行城乡社区直选,基层群众自治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到实处,全国农村地区98%以上的村委会实行直选,6亿农民直接参与基层群众自治;[11]“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实施,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和兴旺发达奠定了法制根基。[9

(三)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

中共十六大以来,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力量;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取得突破性、历史性进展,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和地方有线电视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取得可喜突破,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9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突出表现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1.1亿人,规模相当于一个人口大国[11];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012年比2005年增加近10倍,城乡全面实现了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9],1000多万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1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制度已覆盖城乡;中央加强政策调控稳定住房价格,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6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9]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格局基本形成,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制度框架初步建立;7亿农民结束了2600年种田交税的历史,“农村脱贫人数与整个法国的人口相当”,两亿多农民工在远离乡村的城市找到了生活的新希望。[11]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持续取得新进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9

(五)党的建设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紧密结合治国理政实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突出表现在: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概括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它郑重写入党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涌现出数十万先进党组织和数百万优秀党员;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行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制定修订党内重要法规制度,初步形成巡视监督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9

这十年,中国之所以能够战胜一系列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前进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战略思维对各项工作谋篇布局。

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12],“实践是理论的源泉”[7](p.174)。正是在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更系统的答案。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离不开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实践

早在2002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就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13]。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进一步暴露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4月,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14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15]。828日至9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6],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p.465)在这次会议讲话中,胡锦涛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要求全党“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15](p.484)至此,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初步形成。在2004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对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目的、作用、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以及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做了理论阐述和科学界定,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完备的理论形态。[17

(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中共中央就强调要通过实践推动其不断丰富和发展。2004年,针对经济过热现象,中共中央做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这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也是把科学发展观运用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使其接受实践检验并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2006年,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结合三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探索总结为“六个必须”,其中第一条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条是“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8](p.806)这一提法把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政策举措,将科学发展观从理论转化为指导科学发展的明确思路;针对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和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这两大突出矛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实际,相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等等。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等,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6](pp.10~14)这些论述表明了科学发展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继被中共十七大报告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后[6](p.16),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被突出强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明
确[2](pp.30~32)。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其精神实质,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必须更加自觉”的要求。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毛泽东曾这样阐述实践与真理的关系:“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8]科学发展观正是循着这一路径而形成并不断完善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因此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四、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亦无止境。中共十八大在认真总结中共十六大以来这十年的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擘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中共十八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续探索取得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p.74

中共十八大做出了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部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十八大报告根据时代条件、我国经济发展新特征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这些目标与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中共十六大至中共十八大的历史,在党史、新中国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这十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前艰苦探索、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跨入新世纪的基础上,成功站上历史新起点,为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只要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就一定能够向时代、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人民日报》20181219日。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6页。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8~19页。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8~1089页。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49676页。

9]秋石:《辉煌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求是》2012年第16期。

10]《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1]任仲平:《转变,现代化历程的关键性突破——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下)》,《人民日报》2012117日。

12]《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57页。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9页。

14]《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 抓住新机遇 增创新优势 开拓新局面 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人民日报》2003416日。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16]《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强调 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人民日报》200393日。

1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310日)》,《人民日报》200445日。

1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