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本期推荐
本期推荐

1994.1.jpg

2000.6.jpg

2001.1.jpg

QQ截图20161215151057.png

【李真真】光荣与梦想:中国科技70年

作  者
李真真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2019 第六期
PDF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一庄严宣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禁使我们回想起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 7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 70年是不平凡的 70年。在这一历程中,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中国科学家的奋斗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真实写照。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事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制度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中国的科技事业也经历了一次体制重构。到 1956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形成由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产业部门研究机构、国防研究机构以及地方研究机构‘五个方面军’组成的新中国的科技体制”,其主要特征是:科技体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科研机构均为国家所有,政府是科技活动的唯一支持者;政府直接组织科技规划、计划的实施,并直接管理科研机构,人力、经费、物资等资源的配置完全由政府按计划统一调配;科技成果只是科技工作的产品而不是商品;中央政府是这一体制的中心。“在这一体制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从整体上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本上是成功的、有效的”。 

  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立了以国家建设任务带动学科发展的“超赶”战略。此后,我国基本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初步完成了科技体制的构建,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科学突破,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1+2”,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此外,还有我们最引以为傲的“两弹一星”、青蒿素的发现,等等。这些成果彰显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B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尽管经历了曲折,但所取得的成就“奇迹”二字来概括是不为过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度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可以使国家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事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1985年 3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C,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由 1978年以来科技界自发进行的探索试点阶段进入有领导、有步骤、有组织的全面展开阶段。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改革科研人员管理制度,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D 

  1992年 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人才分流、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改革重点转向结构调整和综合配套改革,尝试性地提出了“进行分流和调整的基本路子是稳住一头,放开一片”。1994年 2月,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新的改革方针被概括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人员分流和结构调整被视为改革突破的关键。A 1995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提出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条重要方针。B围绕“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在转变科技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调整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分流科技人员,大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科技资源,使科技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进入 21世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国际背景下,创新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中共十六大“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立足国情,面向未来,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C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D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生产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活跃,科学技术成就显著,形成了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局面。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E,国家财政投入快速增长,科技论文数量、质量大幅度提高,专利发明数量和专利产出效率均明显提高。尤其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原创成果,在新生物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电子商务、高铁、新能源汽车、三代核电以及深海、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三、走进新时代的科技事业 

  当今,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辉煌的新时代,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中国科技从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转向领跑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科学和科学家精神。  

  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离不开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与支撑。科学与科学家的天然联系决定了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具有共同的特征,科学精神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然而,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又决定了科学家精神具有地域性特征。  

  20世纪初,科学承担着“民族救亡”和“文化救亡”的重任,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一大批青年人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到西方寻求科学、学习科学。50年代,他们满怀豪情、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在科学探索的历程中,中国科学家承袭了科学文化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确立的“求真”、“求实”、“造福人类”等价值共识,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科学家精神。“救国——兴国——强国”在中国科学家精神中一脉相承,成为中国科学共同体的文化基因。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家精神在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更需要弘扬科学和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