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木】在安徽视察地方志工作时的讲话
- 作 者
- 朱佳木
- 发表/出版时间
- 2008年01月10日
- 学科分类
- 地方史研究
- 成果类型
- 会议发言
- 发表/出版情况
- PDF全文
我这次来安徽,是为了参加《黄山市志》评议稿的评审会。我之所以要参加这个评审会,是由于黄山市志办聘请我当这本志书的学术顾问。起初我说不能当这个顾问,因为我在中指组主持日常工作,面对的是全国的地方志工作,如果答应了黄山市,其他省市再向我提出同样的要求怎么办?另外,我历来不愿意做挂名的事,在其职就要谋其政,当顾问虽然不像当主编,可以超脱一些,但如果人家来“问”,你总要“顾”,而我份内的事已经忙不过来了,实在没那么多时间来“顾”这方面的“问”。可后来我还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来他们反复和我说,态度很恳切,加上当时文根同志正在那里做市委副书记,也帮他们说话;二来我考虑,组织上既然让我分管地方志工作,总要了解一本志书的编纂情况,通过了解一本志书,熟悉修志的一些知识,掌握修志中带规律性的问题,过去叫“解剖麻雀”。几年过去了,他们倒没来问过我什么,可不久前,把三大本志稿寄过来,足足有350万字,要我审,并说国庆节前要召开评审会,要我定日期。既然答应了人家当“顾问”,稿子总要看,会总要去一下。但我那时正忙着在延安召开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的事,而且事先已答应顺道走访陕西和山西两个省的方志办,所以提出把会期定在
算上这次,安徽我已来过三回,但到合肥,到省志办,这还是第一次。刚才参观了你们的图书室、信息中心和各个编辑室、办公室,又听了文根同志的汇报,再加上平时的了解,我感到安徽地方志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省人大副主任朱成林、副省长田唯谦等省领导都出席了省志办搞的广场宣传。在《安徽省志》续修启动会议召开时,王金山省长亲自到会讲话。我这次到黄山市开会,前后总共不到24小时,李宏鸣市长就和我见了三面,而且挤出时间出席《黄山市志》稿的评审会,并发表了讲话。你们编的《治皖一叶》送阅件,省领导都看,有的领导还作了批示。你们的办公条件也相当好,房间比较宽畅,每个人有电脑,图书资料室也比较大,还配了三台汽车。所有这些,都说明领导对地方志工作是重视的。
二是修志成绩突出。安徽是完成一轮修志最早的省,二轮修志早在2000年就启动了。在地方志系统评比先进的活动中,与人事部合作评的先进个人只有10个名额,你们省就出了1个。另外,工作差错相对少一些。概括起来,可以编一个顺口溜,就是:“一轮完成好,二轮启动早,先进人物多,工作差错少。”总之,你们的工作成绩在全国是突出的。
三是用志意识很强。你们编《治皖一叶》,说明你们对用志的认识到位,措施得力。我体会,这种东西有两大特点。第一,针对性强,就是面向省领导,供省领导参阅。你们提出,方志工作要为人民服务、为领导服务。虽然提法上比别的地方多了一个“服务”,但我看说得通。因为,地方志的功能是咨政、教化、存史,所谓咨政,就是为领导或领导机关服务。而且,为领导服务,说到底也是为人民服务,是通过服务领导,达到服务人民的目的。第二,简练、精炼,便于领导阅读。现在大家手上都有一大堆工作,省领导的时间往往是按照分钟来安排的。你要他看东西,给他一厚本,他没时间看,顶多看个篇目。而《治皖一叶》只有一页纸,他拿到就能看,送一页就能看一页,五分钟都不用。虽然短,但只要他看,就能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越短越有用,越长越没用,这也是辩证法。另外,你们办《志苑》杂志,每期要采访一位市县领导,这也是引导大家读志用志的好方法。因为,杂志里有市县领导的讲话,起码那个市县就愿意多订一些,而且会注意看。那样,你们说的话就会发挥作用。这就好比吃中药,要用药引子,有了药引子,药效就会明显。由此可见,你们对读志用志是很用心的。
四是队伍建设全面。队伍建设不仅要抓业务,也要抓思想;在业务建设中,不仅要抓修志业务的提高,也要抓对国情、地情的了解,抓对各种知识的积累。你们提出要走出书斋看安徽,并且开展读史活动,这都说明你们很注意让方志办的工作人员了解实际,拓宽视野,增加历史知识,提升业务素质。当然,方志办毕竟不是政策研究室,不需要搞对策研究;另外,制定的读书计划也要切合实际,书目和进度都要从方志办的任务出发。但要大家抽时间下基层,挤时间看史书,这个方向无论如何都是对的。志书是人写的,人的素质高,志书的质量才会高。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最近在内蒙、陕西、山西已讲了不少意见,再讲,大体上也还是那些意见。既然来了,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再讲四句话,就是形势大好,切忌浮躁,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连绵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已有2000多年历史,而且从唐代以后逐渐规范,明清以来更变成了政府行为,由朝廷颁布修志诏书。但是真正像新中国这样从省到市到县三级设立修志机构,而且列入政府序列、拿出专门经费的,历朝历代还没有过。所以,我常说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最重视修志工作的。现在,改革开放后的首轮修志从全国范围来说已基本结束,第二轮修志除西藏外,也已在全国范围启动。西藏是把首轮修志与二轮修志合在一起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应该算是启动了。特别是去年,国务院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部修志法规《地方志工作条例》,使地方志工作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从此步入依法修志的轨道。
现在,地方志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上的关注。例如,各省都在纷纷制定本省贯彻《条例》的实施办法,你们安徽省也出台了《安徽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过去,综合年鉴的编纂单位五花八门,现在明确为地方志工作范畴,划归地方志机构负责了。河南省还把省政府的《河南大事月报》交给方志办编,方志办的网站每天约有1000人点击,地位和知名度都比过去高了。近来进行工资改革,划分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大部分省份都把方志办划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近来,就连香港、澳门也要修志了,而且主动来找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联系。在今年年初《香港志》编纂启动仪式举行时,我代表中指组去了,同中联办领导同志一起向他们表示祝贺。中央电视台为迎接香港回归十周年而摄制的专题片《香港回归十年》,就是用修志这根线来穿引整部片子的。澳门动作虽然晚一点,但起点却很高。不久前,中联办一位领导还陪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专程到北京和我会见,明确表示修志是政府行为,要由特区政府主持,希望中指组给予指导。我表示,大陆和港澳是“一国两制”,中指组只负责大陆各省修志的组织协调和规划指导。但我们对港澳修志,一定会在人员培训、业务交流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所有这一切,都是《条例》颁布后出现的新形势,是地方志工作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
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能转化的。形势越好越要提醒大家头脑冷静,防止浮躁,这样才能维护好的形势,而不至于使好形势逆转。现在整个社会包括文化领域都比较浮躁,很多东西都是速成的,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书,不到一年就可以攒出来。地方志工作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如果不注意,这种浮躁之风也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比如,过去几年,许多地方启动二轮修志都比较慢;而这几年,二轮修志刚启动不久,许多地方又急于出书,至今全国已出了250多种,听说你们安徽也出了8种。我不认为这些书的质量一定都不高,但我主张大家不要着急。修志是细活儿,是慢工,需要较长时间,而二轮修志的时间比较充裕,完全够用。修志与编年鉴不同,要与记述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让历史有个沉淀过程,不能相隔太近。《条例》规定志书20年一修,二轮修志的上下限从全国范围看,基本上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如果是这样,三轮修志的上下限将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到2020年左右。就是说,三轮修志要到2020年左右才会启动,距离现在还有13年。所以,我认为时间完全来得及,不必着急。古人说:“事以急而败者,十常八九。”如果急于出书,质量势必难以保证。
据一些了解情况的同志反映,现在出版的二轮志书存在不少问题。那些书我没有看,但我看了《黄山市志》的评审稿。这部志还没有出版,但据说原来打算经过这次评审会就出版的。我在会上讲了一个多小时,基本上是讲意见。我认为稿子从篇章设计到内容安排,从体例到文字,问题都比较多,如果就这样出版的话,肯定会留下千古遗憾。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首轮修志的经验没有拿出足够时间认真总结,对各部门提供的稿件也没有拿出充裕时间认真统稿。为什么要急于出书呢?“急”字的背后,我看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在作怪。一些做地方志工作的同志可能会想,过去领导对我们不重视,现在重视了,要什么给什么,总要在人家任期内拿出点成绩来,而最大的成绩就是把志书出版,于是就赶时间。可是地方志和别的东西不一样,它不像编其他的书,突击一年两年就行了。地方志是一种特殊的资料性著作,在历史上是要长期起作用的,是要经得住推敲的。《宁国府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用。我们整理旧志时,也往往会评论这本好,那本不行。可见,我们的志书今后也会被后人评价的。因此,我们编纂志书一定要对历史负责任,争取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使它们在几百年、几千年后也能站得住脚。这就决定了志书不可能是几年内就修出来的东西,而是需要反复打磨的。在黄山市我讲,把书稿写出来可以,但不要急于出书。
党的十七大马上就要召开,十七大的主要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已经讲了。我理解,其中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求全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个精神对我们搞地方志是同样有效的,地方志工作同样要贯彻。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来指导地方志工作,使地方志工作也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向前发展。首轮修志是我们自己的修志实践,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我们来讲都是最可宝贵的。只有拿出足够时间,把其中的经验、教训都总结出来,二轮修志才能发扬已有的成绩,避免重蹈过去的失误。不注意总结首轮修志经验,而是拿起笔就写,写完了就出书,第二轮修志的质量肯定好不了。
最近,中指组准备发个文件,对第二轮志书编纂提出若干意见。这个文件虽然总共只有8条24款,全文不足2300字,但起草却用了三年时间。其间不知开了多少次座谈会,也不知修改了多少遍,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不仅有用而且可用,为了能真正把首轮修志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因此,可以说制定这个文件的过程,就是总结首轮修志经验的过程。刚才,有同志建议对省志的编修问题也要加强研讨,我看这个意见好,中指组办公室可以牵这个头。由此我想到,总结首轮修志经验,也可以分分类,细化一下。比如,从志种上,分省志、市志、县志、行业志、名胜志等等;从问题上,分体例统一问题、篇章设计问题、内容安排问题、文字表述问题等等。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研讨,使对首轮修志经验的总结更深入、更有效。
另外,要保证第二轮修志的质量,我感到其中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一定要给志书找一个责任心和文字驾驭能力都比较强的主编。因为,现在的志书都是由地方志工作机构向各部门布置任务,然后再把各部门写的志稿收集起来进行组装。一部省志,撰稿的至少有几百人。所谓众手成志,反映的就是这个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对不对呢?我看是对的。因为,现代社会的行业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再像古代那样仅仅靠一、两个人修志,确实做不到了,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人共同来搞。问题在于,这些由各个部门撰写的稿子一旦汇齐后,主编一定要从头到尾认真统稿,该删的删,该改的改,有的甚至要重写。否则组装就是拼盘式的,志书的质量就保证不了。为什么有的志书前后重复,左右矛盾,详略不当,良莠不齐,一些部分像工作总结,一些地方又像业务报告呢?原因就出在主编下功夫不够,或者是缺少责任心,或者是水平较低,没有驾驭几百万字的能力。因此,把主编找好很重要。主编不能挂名,也不一定非要由方志办主任担任不可。可以在方志办现有人中选,也可以从退下来的老同志中返聘。省志卷数多,除了每卷要设主编外,还要设总主编和副总主编若干人,这些人必须有权有责,对书稿负全责。总之,志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编,我们说切忌浮躁,主编首先不能浮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质量第一的原则。
最近几年,我到一些地方志部门搞调研,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搞地方志工作清苦、艰苦、辛苦,是“三苦”单位。苦不苦呢?苦。但最近我到山西调研,那里的地方志部门却流行另一句话,叫不言苦、不言累、不言败。我很赞成这句话,它反映了一种精神状态。有苦而不言苦,这是有志气的表现,地方志系统应当提倡这种精神。我过去也说过,要用“三心”对“三苦”。所谓“三心”,就是甘心、安心、专心,心甘情愿,心安气定,专心致志。地方志系统不少人都是改行过来的,要特别强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我有个看法,世界上最不经花的不是钱而是时间,因为这个月的工资花完了,下个月还有,而这个月过去了,永远不会再有这个月了。我还有个看法,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最不聪明的人是干什么不爱什么的人,因为人生苦短,时间有限,你不喜欢你正在干的工作,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见异思迁,可你又走不了,时间一晃,几年过去了,别人成了行家里手,你却一无所获,这不是愚蠢又是什么?所以,做地方志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把心态搞好,振奋精神,努力工作。
地方志系统现在要做和能做的事很多,是大有可为的。《条例》规定,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组织编纂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要组织整理旧志,要推动方志理论研究,要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仅这几件事,就够大家忙活儿的了。另外,还要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自身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学科建设,这方面要做和能做的事也很多。比如,现在各级方志办都进来不少新人,需要进行业务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你们很重视队伍建设,要求干部下基层搞国情、地情调研,提出读10本史书,这很好。同时,我主张你们再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书。大家都说地方志是一个学科,既然是学科,就要弄清楚它属于哪个一个学科。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有不同看法,但我倾向于它属于史学学科,是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属于史学,就要学习和运用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志书和史书有所不同,史要有述有论,而志是述而不论。这并不意味着志没有观点,志是有观点的,只不过志的观点寓于记述之中。那么,观点从哪里来呢?最根本的来源,应当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因为它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史学理论,也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我们只有用唯物史观指导修志,才能使志书具有正确的科学的观点,使志书的记述做到全面、准确。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干部队伍也处于新一轮的新老交替,特别需要各级干部全面了解、清醒认识我们的基本国情。而在各种国情书、地情书中,最全面、最权威的就是地方志。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读志用志上狠下功夫,更加主动地想方设法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使地方志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安徽省地方志工作的形势是好的,前途是光明的,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前进,继续走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