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地方史研究
历年成果

【冷兆松】广东省自主创新的探索历程、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

作  者
冷兆松
发表/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15日
学科分类
经济史研究 地方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DF全文

1、广东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进经济发展的探索历程

  为了探索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东一直坚持探索以科技进步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广东省委、省政府199124号文件、199816号文件、200514号文件为标志,广东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1)启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探索

  1991722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决定》(粤发[1991]24号,简称24号文件),标志着广东实质性地开始了探索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路径。今天已经成为广东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部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轫的。 

  24号文件指出:一、要切实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90年代中后期,全省的综合科技能力,包括科技力量、经费投入、科技水平、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等几个主要指标,要从目前居全国中等水平提高到先进水平。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支持和鼓励科研单位派出或同意科研人员兴办民间科研机构或科工()贸经济实体。欢迎和支持省外科技人员来广东省办民间科技机构。对民办集体科研单位中试和研制的新产品,可按新产品规定给予减免税优惠照顾。三、增强企业对技术的吸收、开发能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企业要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四、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兴农。五、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高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视世界高新技术的跟踪和信息工作。六、建立和发展科工()贸企业。七、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中试基地,促使科技成果尽快成为现实生产力。八、积极培育技术市场,推进技术成果商品化。九、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和推广工作。十、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十一、增加全社会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十二、全党重视,加强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和各企业厂长(经理),都要亲自抓科技工作。 

2找到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着力点

  经过规模浩大的十大调研活动,1998923,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998]16号,简称16号文件),16号文件沿着24号文件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往前迈进了一大步,找到了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佳着力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比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16号文件指出,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指示,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全面提高广东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一、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关键是增创科技新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克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科研机构游离于产业之外、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弊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建立以大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途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广东省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开发体系,促使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择优扶持50家省重点发展的工业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办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以此为依托聚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抢占同行业技术制高点,培育广东省工业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三、大力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整体水平。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所有企业都必须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施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技术创新优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扶持汽车、医药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在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技术、新能源及环保等领域,培育与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促进支柱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四、加快科研机构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以放开一片为主,使绝大多数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投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社会创造财富。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人员自办或合办民营科技企业,在政治待遇、职称评聘、成果鉴定与奖励、出国、信贷、技术和产品出口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进步中的生力军作用。高等学校要发挥人才聚集和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实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并重的方针。高等学校科研工作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企业为基地,以合同为纽带,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六、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加快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步伐,广州市、深圳市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起龙头作用,办好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加快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区、新经济体制的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发展和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持深圳市建立高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自行建立技术市场。七、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强化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继续发挥广东人缘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项目3年内所得税予以返还。八、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九、改革科技投资机制,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树立“财兴科技、科技兴财”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开发投入的主体。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改革科技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全社会科技进步的科技管理机制。十一、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人才,荟萃海内外科技精英来广东建功立业。十二、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党政第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各部门要形成合力,把科技进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全面形成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自主创新战略

  2002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广东工作的第一次调研就选择了中山大学,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发出广东要转向依靠自主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强烈信号。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3年的科学系统的省内外、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200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关系广东前途命运的战略要害所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广东是实现“增创新优势,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的惟一正确的战略选择。从国际上看,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广东省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将面对严峻的挑战,成与败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从全国来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区域之间竞争的关键性因素。 

  20053月,张德江在一次批示里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事关广东的竞争力,建议下半年召开一次全省大会,出台一个决定,研究结构调整、技术创新。419,省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了广东省自主创新大会筹备方案,并决定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出台一个文件,定名为《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为了能落到实处,省委常委会还决定配套搞一个《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规划》。[①]20059月在广东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构想有了完善、全面的表述,张德江就努力建设创新型广东、全面提高广东省竞争力发表讲话指出:广东发展正处于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果谋划得当,就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否则,就必将被追兵赶超,丧失排头兵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场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决战。 

  20051028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粤发[2005]14号,简称14号文件),这是广东省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承前启后、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里程碑性文件。因为在现阶段,广东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已经非常迫切,成为整个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焦点、难点和热点。产业优化升级靠什么呢?14号文件给出了答案: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4号文件指出,一、提高广东产业竞争力,必须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产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路子,使广东省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若干个中心城市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一批创新企业和产业集群,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技术自给率达到48%,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达到80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超过35%,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到2020年,全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二、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加快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坚持把创造社会财富、获得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基础研究要突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人才培养;应用研究要突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集成水平,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应用前景;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突出培育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突出产品的先进性、创新性和市场占有率。三、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引进国外重大装备的实施单位要制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明确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计划、目标和进度,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按照支柱和基础产业优先、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围绕九大工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在消费类电子、软件与集成电路、生物与新医药、重大装备制造、先进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加强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领域的自主创新,促进和谐广东建设。四、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坚作用,提升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源。六、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七、加强区域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带动战略,抢占技术制高点。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量,作为衡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项目立项与验收的重要指标,将专利统计指标纳入科技产出指标范畴和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应对国际技术壁垒。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九、统筹自主创新的区域布局,发挥重点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广州、深圳成为全省自主创新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试点城市。十、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为自主创新储备人才。十一、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争取更多国家创新资源投入广东省,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和效益。十二、加强领导,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自主创新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广东省推进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和基本经验

1)全方位实施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

  20051028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粤发[2005]14号)明确提出必须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战略构想,广东省因此而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正式确立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省份,广东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开路先锋。14号文件指出:提高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路子,使广东省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广东省是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广东)的量化指标和具体时间表的省份,是我国第一个在省一级党委和政府的文件里提出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概念的省份,是我国第一个在省一级党委和政府的文件里明确提出建设一批专业镇产业集群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便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的省份,是我国第一个详细规划加强区域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本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省份,是我国第一个在省一级党委和政府的文件里以营造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励创新的宽容社会环境为目的而明确提出“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新理念的省份。 

  以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自主创新战略为指导,广东省各部门和各地市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广州市、深圳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自主创新之路,以专业镇形式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在全省实现了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为我国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的探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广东省成为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路先锋。 

2)构建比较完备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20061130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粤府〔2006123号),标志着广东省在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财政科技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逐年提高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使科技投入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要求相适应。 

  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组织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产学研合作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试等。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切实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 

  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财政资金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巩固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经认定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可优先享受政府的各类资金扶持。 

  按照事前审核、事中检查、事后评价的要求,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的全程监督,完善专家评审、公开招标和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实现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认真执行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实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扶持转制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创业投资和社会资金支持自主创新活动。 

  引导金融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自主创新的信贷支持,推动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吸引保险资金投资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通关政策。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按照守法便利原则,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高效便捷通关服务。优先对国家质检总局推荐自主创新型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制度,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优先检验检疫服务。转变监管模式,实现对自主创新型企业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前推和后移。对自主创新型企业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或其他建设物资,实行全天候、无假日预约工作制度,提供优先报检、优先检验检疫服务。 

  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评标办法,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采购外国产品时坚持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或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原则,优先购买向广东省转让技术的产品。 

  大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引进重大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重大工程技术设备引进和消化的管理,鼓励重点企业与重点区域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实施“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推动成熟工业化技术出口带动广东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努力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健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及体制机制,鼓励创造知识产权和参与研制技术标准,鼓励广东省行业、区域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大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的投入,大力支持产学研联合体承担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推进粤港联合招标制度,提高广东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园区加强创新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建设国家和省级各类实验室,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机制。 

  培养和引进自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改革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设立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每年奖励人数不超过2名,每名奖励200万元,其中50万元奖励个人,150万元用于资助获奖者主持的自主创新活动,获奖者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 

  11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发展科普事业,推动自主创新区域与国际合作,建立广东省自主创新工作统筹机制,保护创新者和改革者的积极性,对改革创新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同时符合以下情形的,可以免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改革创新方案制定和实施程序符合有关规定,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未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的。 

3)把广州、深圳打造成为广东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地

  根据广东省14号文件的战略部署,广州、深圳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当好全省自主创新排头兵,成为国家自主创新试点城市。广州要发挥产业、科技、人才综合优势,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努力成为全省自主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聚集地和辐射中心。深圳要发挥体制机制、资本市场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等优势,着力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广州市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经验 

  广州市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集中了全省全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部分自然科学与技术开发机构、60%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基础。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自主创新战略为指导,广州市努力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之路。广州市的主要做法是: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一个主体,构筑三个平台,完善四个体系。 

  突出“一个重点”,即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继续迅速壮大已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力度,坚持扶优扶强,培育能够引领和支撑未来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群。二是跟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三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促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转移。 

  强化“一个主体”,即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以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设立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并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其提供产业共性技术和咨询、培训、评估、孵化、转让等“一条龙”服务。三是强化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导地位,鼓励以企业作为第一申报单位,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承担广州市科技项目。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联盟等。 

  构筑“三个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是构筑促进创新要素流动、集聚和高效利用的公共创新平台。重点加快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与发展,为相关产业技术研发提供服务和支撑。充分发挥大学城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进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二是构筑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三是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完善“四个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一是完善有利于鼓励创新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确保国家、省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并结合广州实际在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建设方面有所创新。二是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三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社会化、产业化中介服务体系。四是完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培养、引进体系。 

深圳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经验 

200614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指出:把创新作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深圳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抉择,是深圳从国家战略和城市兴衰高度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深圳创造了我国第一个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为特征的“四个90%”的自主创新模式。深圳把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持之以恒地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四个90%”的格局:一是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此外,全市的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全部建在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也都设在企业。二是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三是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四是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在深圳,技术研发的方向由市场选择而不是政府选择或科学家选择,创新路径从市场出发逐步向创新链的上游推进,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对自主创新的需求,通过满足这些需求达到技术能力的提升。 

  深圳市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战略选择、产业规划、政策创新以及为企业提供服务上,政府较好地通过战略调整和政策创新把握住了发展机遇,积极履行自主创新工作倡导者、推动者以及综合环境建设者的职责。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外资向内陆地区的转移,深圳及时提出强化自主创新、重点培育本土创新企业的战略方针,使得本土创新企业实现了群体性的突破,出现了一批以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等为代表的以自主创新为特征、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 

  2006年,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将自主创新从产业技术创新上升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2006421在“加快自主创新和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动员大会上公布了深圳市20个政府部门联手推出的深圳自主创新“1N”的政策框架。“1即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的2006年“1号文件”,“N”即20个部门340多条的配套政策。深圳分管科技的常务副市长刘应力表示:深圳自主创新“1N”的政策框架一次性集中推出的政策量之大,不仅在深圳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没有先例;“1N”的立足点在于力求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科技部副部长尚勇评价说:“深圳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力度之大、突破点之多、措施之得力,堪称全国表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深圳又一次担当起领跑人和排头兵的角色。”[] 

  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先后规划建设了11.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50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带、2平方公里的天安民营科技园区,40多家创新企业孵化器,解决了产业集群的空间问题;创建了清华研究院、北大产学研基地、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学城、虚拟大学园、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按照新机制运作的创新平台以及技术检测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等,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支撑体系;成功策划并连续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交会,大大缓解了深圳创新资源输入渠道不畅的问题;创建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担保机构和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建立华南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引进了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了有效支撑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链和投融资机制。[③] 

  深圳市认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应具备创新型人才密集、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和创新型知识产权密集“四个密集”的基本特征。为此,市委市政府围绕这四个特征谋求建立“四大高地”: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建立创新型人才高地;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企业高地;发展战略创新产业,建立创新型产业高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高地。同时,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的支撑条件建设“五大平台”:建设创新公共基础平台,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资本平台,完善创新资金链条;建设创新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海内外创新资源;建设最佳制度平台,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平台,培养强化创新意识。[④] 

  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要坚持“三个舍得”的创新理念。一是舍得名誉。由于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见效较慢,经济总量的排名在全国可能不那么靠前了,有些名誉会受到影响。二是舍得时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时间,要耐得住寂寞。三是舍得投入。要敢于把过去25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自主创新上。 

  深圳自主创新成效非常突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超过5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深圳专利申请量保持30%以上增速,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深圳还以拥有50000多自主品牌产品,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深圳名牌产品的数量居全国首位。深圳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3.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以专业镇为平台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集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为自主创新创造了产业环境。充分发挥专业镇(即产业地区集群)所搭建的高效实用的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构筑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科技服务网络,疏通人才、成果、经济技术信息引入、应用与实施的渠道,推动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广东省的一条重要经验。 

  2000年,广东省科技厅正式启动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以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工作支持专业镇经济发展的切入点,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给传统产业注入现代科技,推动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势头蓬勃发展。[]2005年广东省科技厅在全省实施“省市联动共同推进专业镇(区)建设计划”,与参加联动的19个市政府签署协议,专业镇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普及、快速推进。[] 

  专业镇创新模式的建立,引来了全国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实力的科技企业集团共同经营创新平台,为广东省千万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广东省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专业镇建设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和标准检测机构、孵化器、科技开发和咨询机构等高效实用的相关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建设公共信息网、企业网站,开展虚拟研发设计、网上营销等手段,全面推进专业镇社会信息化进程。并且,不失时机地把有条件的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成全省行业创新中心。 

  专业镇成为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托。根据广东省科技部门的统计,全省具有产业聚集特征的专业镇(产值1亿元以上)达326个,特色产业覆盖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建筑材料、五金制品、玩具、花卉、茶叶、家具灯饰、食品、渔业、蔬菜种植等主要行业。中小企业没有力量也不可能都搞研发中心,这就要靠镇办创新中心,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解决中小企业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 

  “十五”时期,广东专业镇获得了飞速发展。分布在珠三角、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广大区域的159省级专业镇,覆盖纺织服装、家电建材、玩具、食品等主要产业,著名专业镇的产品已经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份额。专业镇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柱,成为广东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建设创新型广东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⑧] 

  在广东省,出现了众多依托专业镇提升创新能力的成功典范。2005712,东莞市石碣镇被中国电子商会授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称号。其实,这里早因电子信息四个字名扬天下了——据全球电源电子产品销售排行榜显示,这个户籍人口不到4万人的弹丸小镇生产的电脑资讯产品,有9种产量排名世界第一,有5种排名世界第二;2004年,其外贸出口高达33.9亿美元,出口总额位列全国镇区之首。全镇拥有电子企业450多家,聚集14家海外电子上市公司。在石碣生产的电脑资讯产品品种达到110多种,配套率达90%以上。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宁到石碣考察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后由衷感叹:“石碣这么一个小小的镇,电子工业这么发达,我感到非常震惊。石碣镇打造了一个很好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正是由于这里拥有非常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因此很多企业一落户石碣就形成了爆炸式发展。石碣镇党委书记邓浩全指出,石碣电子信息产业群与生态学上的湿地有些类似,一方面向外界展示了石碣经济环境好,一方面带动新财富的聚集,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抢占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形成辐射能力。[⑨] 

  按照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广东在“十一五”期间,将基本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提高专业镇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形成对区域经济有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专业镇发展格局,将在2005年全省108个专业镇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再建100个以上。力争到2010年,省级专业镇达到300个以上,市级专业镇200个,占全省建制镇40%左右,实现GDP1.5万亿元以上;创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集群品牌50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0个,中国名牌产品100个;突破行业公共技术和关键技术100项,形成自主创新产品3000个;实现专业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5%以上。[⑩] 

5)强化实施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为自主创新打造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认识到,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基所在,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储备人才,才能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广东省基本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成为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省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达到118.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提前两年实现36万人的目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100.9万人,毛入学率提高至24%,在校研究生达4.9万人。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各类人才总数达到1244万人。[11] 

  广东省提出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像抓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抓高等教育一样,狠抓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实现广东省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张德江在200687《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广东职业技术教育新局面》的讲话中说:当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谁能在职业技术教育上异军突起,谁就能在经济发展和国力竞争中占得先机。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大提高,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大解放大创新。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观念,关键是要破除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教育观,树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的先进教育观;破除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人才的狭隘人才观,树立学历与技能并重的科学人才观;破除发展经济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割裂的片面发展观,树立职教与经济相融合共促进的全面发展观。广东省决定,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扶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建设和公共实训中心建设。[12] 

6)开展合作创新,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

  广东省认识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相对于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来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省份自身的自主创新资源都总是具有相对不足的局限性,因此,广东省探索出一条开展合作创新、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 

  教育部直属高校是中国高校的国家队,这些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源头,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为了借助教育部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广东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更快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5922,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标志着教育部将集中我国高校中最优秀的力量支持广东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经济实力雄厚的广东省强强联合,为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共同打造创新型广东。按照合作协议规定,双方将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具有特色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促进广东省并带动全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教育部直属高校成为广东省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依托。 

  为了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广东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从2006年起广东省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设立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并根据需要逐年增加,用于省部合作的自主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的申请及保护、学术交流活动等。广东省、教育部的合作目标是,到2010年,通过省部产学研合作,攻克一批制约广东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自主品牌,使广东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200/百万人口,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48%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的48%提高到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9万亿元;推动部属高校参与建设一批广东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成一批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或研究开发基地;在广东的各类开发区、园区以及有条件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中,建成一批部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建立部属高校与广东省属高校对口支援关系,协助和支持广东高校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自主创新人才。广东省各级政府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将向部属高校开放,企业重大技术和重点产品的难题也将向高校招标,借助其雄厚的科技资源,在国家重大专项上进行攻关。[13] 

  大力引导三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来广东建立研发机构,提升广东省整体创新能力。利用广东省区位优势,市场拓展优势,以及广东省良好的研发环境,开放性配置科技资源,吸引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广东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把先进的运作模式和国际一流的研发能力带入广东。鼓励和支持国外、境外(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在广东省设立研发机构,或与广东省现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联合创办研发机构,促进全省技术创新活动,增强广东省原始性创新能力。 

  促进广东省科研机构在与三资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竞争中,提高创新能力。引导三资企业研发机构实现研发人员本地化,为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允许和支持三资企业研发机构申请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攻克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鼓励三资企业研发机构的科研设备为广东省提供有偿服务,充分发挥广东省科技人才集聚和外向型资源优势,引导广东省外资研发机构在相关领域内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和试验工作向符合广东省有关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战略的方向推进。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广东省现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活动,联合创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开发基地,联合申请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省外研发机构与省内单位联合办的各类研发机构,也可独立申请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攻克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鼓励外资研发机构的实验室、试验基地向社会开放。 

  积极推进以广东为主体、联合香港和澳门的粤港澳科技发展的大整合体系,在大力引进港台科技型企业的基础上发展以港台企业和珠三角本地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借助港澳的便利条件利用国际上的科技资源,创建开放性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市场体系。 

   

3、广东省自主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省市联动组建了一批服务于全省支柱性产业的研究院和创新平台。在企业广泛建立研发中心,在大中型企业中设立大型企业研究开发院,在重点企业建立国家或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中科院等国家机构合作,引进或共建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推动原有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全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目前广东省共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08个,其中国家级3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公共实验室114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市共建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已有15家。[14]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增至19个。[15]连续举办了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高层次交流平台。加强与中科院联系,积极引进中科院院士和高层次人才来粤工作或实现智力合作。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与教育部联合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国家基金委共同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粤港共同出资在信息与通讯等7个领域进行科技联合招标。启动了多个跨省区的科技合作项目,泛珠三角合作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引进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目前落户广东的外企研究机构已有246家。 

  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广东省委、省政府把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广东上升为广东发展的主导战略,制定《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多次由广东省科技厅领导带队赴科技部请示学习,使广东的规划更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部署,力求与国家形成对接,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在广东省的布局。《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为建设创新型广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证。广东省与其他兄弟省市联合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合作项目,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在CEPA的框架下,加强了与香港科技部门合作推行的高技术联合资助计划,鼓励两地研究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加强泛珠三角资源整合共享,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部署,共同实施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保障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对接科技部科技项目网络申报、网络评审、网络管理,以招标的形式积极建设广东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网络申报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专家在线管理一站式电子政务,实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的高效、科学、公开、公正,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 

  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有利地推动和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十五”期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3.2[16],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2006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554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超过1000亿美元,占全国40%的份额,形成了全国著名的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以专业镇和民营科技园为代表的区域簇群经济蓬勃发展,至2006年,累计建成省级专业镇201个,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28家。14家省级以上民营科技园聚集了一批骨干民营企业,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1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88亿元。[17]2006年广东省组织12个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专题和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等10大专项攻关,推进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薄膜晶体管显示驱动芯片等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果丰硕,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分别增至3个、221个和84件,占全国的42.9%16.5%10.4%,均居全国首位。22家企业、9个农产品分获中华老字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取得新进展,拥有名牌产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至22%。技术标准战略试点顺利启动,广东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成为国家电子行业标准。[18] 

  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在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配套能力和出口能力等方面,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产品销售收入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全国同行业1/3左右。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拥有较大份额和较强竞争力。如东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脑生产基地,产业配套优势突出,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要的零部件,95%以上可在东莞配齐。因此,业内一直有东莞塞车,全球电脑缺货的说法。[19]2006年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起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节能、低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特征,为实现经济第一大省GDP单位能耗全国最低作出了重要贡献。[20] 

4、广东省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及其重要启示

  在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广东过程中,广东省开创了以战略创新、政策创新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广州和深圳等区域核心城市为战略高地、以遍布全省的专业镇为战略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全方位发展的教育为基础,以整合全省、全国和海外资源的合作创新为依托,以体制为保障,以开放型自主创新为路经的发展模式。 

1)政府引导和扶持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

  广东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引导和扶持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从广东的经验看,政府要有所作为,关键是要善于从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结合点上把握好政府引导的着力点,在制定产业规划、构建创新体系、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下功夫。广东省政府集中财政资源、整合部门资源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的作法,对推进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2)符合本地实际的自主创新战略是开创自主创新局面的关键所在

  广东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表明,结合区域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自主创新战略是各地全面开创自主创新局面的关键所在。根据党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自主创新战略,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实现了多方面的政策创新和观念创新,从而把中央的战略思想具体化、本地化,这就为本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打开自主创新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在省委省政府具体化、本地化的战略指导下,广州市、深圳市以至各个区县的乡镇都容易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自主创新之路。 

3)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广东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表明,完善的市场机制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对发达的区域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了广东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机制成为广东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一是创新资源的流向主要由市场配置,科技投入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投向,提高了资金的投入和产出效率。二是产业优化升级由市场牵引,充分的市场竞争对产业技术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引导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方向。 

4)企业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主体

  广东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表明,企业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是以我为主、自主把握创新的方向与途径,实现知识、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广东在促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切实加强。据统计,目前广东七成以上科技活动机构设在企业,近八成科技人员分布在企业,八成以上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近七成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企业主导开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方式的区域自主创新模式初步形成。 

5)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创新体系建设的坚实基础

  广东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全方位发展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根本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各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不突破这一瓶颈制约,就难以把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就难以提升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难以转变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当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谁能在职业技术教育上异军突起,谁就能在经济发展和国力竞争中占得先机。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一如既往地继续抓免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且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劳动大军,为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6)合作与开放是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广东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表明,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或我自创新,合作与开放是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极其惨烈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省份自身的自主创新资源都总是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只有在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全方位、多层面积极推动省内外、国内外合作创新,在强强联合中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强化既为我所用又互惠互利的机制和平台,才能加快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 

  总之,广东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理论上和政策上符合科学发展观关于自主创新的基本要求,在发展方向上适应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潮流,为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累了新鲜而宝贵的经验。 

  (作者冷兆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参考文献

  1《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出台前后,《南方日报》20051117 

  2、深圳力争领跑全国自主创新,《第一财经日报》2006424 

  3、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深圳市自主创新基本情况》,2006613 

  4、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科技部党组成员吴忠泽《关于深圳市自主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20063月。 

  5、广东:全面推广深圳自主创新经验,深圳新闻网,2007122http://www.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7-01/22/content_795339.htm 

  6《科技创新为广东簇群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南方网,2004112 

  7、《广东形成159个专业镇成最有活力新经济增长点》,新华网广东频道,2006112 

  8《广东大力发展专业镇 提高创新能力 优化升级产业》,《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719 

  9、《弹丸小镇揽下9个世界第一》,《南方日报》2005729 

  10《广东大力发展专业镇 提高创新能力 优化升级产业》,《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719 

  11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政府工作报告——200722日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12张德江发表讲话  论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南方日报网络版200688日。 

  13张景华、吴春燕《广东设专项基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光明日报》200679 

  14、贯彻规划狠抓落实促进广东自主创新上台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ztzl/qgkjgzhy/2007/2007jlcl/2007jlcldf/200701/t20070131_40450.htm 

  15、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政府工作报告——200722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16、张德江: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521 

  17、贯彻规划狠抓落实促进广东自主创新上台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ztzl/qgkjgzhy/2007/2007jlcl/2007jlcldf/200701/t20070131_40450.htm 

  18、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政府工作报告——200722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19、广东信息产业破万亿大关,主要指标全国领先,http://www.chinahightech.com/chinahightech/News/View.asp?NewsId=5313633373 

  20、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继续领跑——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http://tech.qq.com/a/20070309/000154.htm 

 

  

  


  [①]《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出台前后,《南方日报》20051117 

[②]深圳力争领跑全国自主创新,《第一财经日报》2006424 

[③]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深圳市自主创新基本情况》,2006613 

  [④]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科技部党组成员吴忠泽《关于深圳市自主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20063月。 

[⑤]广东:全面推广深圳自主创新经验深圳新闻网,2007122http://www.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7-01/22/content_795339.htm 

  [⑦]《广东形成159个专业镇 成最有活力新经济增长点》,新华网广东频道,2006112 

  [⑧]《广东大力发展专业镇  提高创新能力  优化升级产业》,《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719 

  [⑨]《弹丸小镇揽下9个世界第一》,《南方日报》2005729 

  [⑩]《广东大力发展专业镇  提高创新能力  优化升级产业》,《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6719 

  [11]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政府工作报告——200722日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12]张德江发表讲话  论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南方日报网络版200688日。 

  [14]贯彻规划 狠抓落实 促进广东自主创新上台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ztzl/qgkjgzhy/2007/2007jlcl/2007jlcldf/200701/t20070131_40450.htm 

  [15]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2月2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16]张德江: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521 

[17]贯彻规划 狠抓落实 促进广东自主创新上台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国家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ztzl/qgkjgzhy/2007/2007jlcl/2007jlcldf/200701/t20070131_40450.htm 

  [18]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政府工作报告——200722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19]广东信息产业破万亿大关,主要指标全国领先,http://www.chinahightech.com/chinahightech/News/View.asp?NewsId=5313633373 

  [20]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继续领跑——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http://tech.qq.com/a/20070309/000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