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国防史研究
历年成果

【姬文波】东北军区与抗美援朝

作  者
姬文波
发表/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01日
学科分类
国防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党史博览》
PDF全文
  一、 东北军区与东北边防军在参战前的准备和部署
  1950 年7月,美国对朝鲜的武装干涉开始后,为防备美军扩大侵略战争,中国立即采取了加强东北边防的战略措施。
  7月上旬,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集会议,讨论东北边防的军事部署,7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立即抽调战略预备队并加强地面炮兵、高射炮兵、工程兵部队,集结东北地区,组成东北边防军,以保卫东北边防和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央军委将担任全国战略预备队的四野十三兵团(辖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从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省,调到辽宁省的安东、凤城、辽阳、铁岭、开原地区集结,并任命邓华为十三兵团司令员;将四十二军从齐齐哈尔调至吉林省的通化、辑安地区集结;调3个炮兵师、4个高炮团和战防炮、战车、工兵、骑兵各1个团及3个汽车团到安东、凤城、通化、辑安等地集结。由上述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共计25万余人。后来,边防军的指挥机构并未成立。7月22日,周、聂向毛泽东报告说:建立这个机构“目前似有困难”。建议边防军目前先归东北军区统一指挥,毛泽东批示同意。因此,在东北待命的几个月,第十三兵团一直是由东北军区直接指挥和供应的。7月中旬,十三兵团各部开始陆续北上,至7月下旬先后抵达东北集结待命。
  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东北军区立即进行了积极的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7月10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致电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电报说:“高主席:为加强东北边防准备,军委已决定十三兵团及四十二军与炮兵第一、二、八三个师等调至东北本溪至安东、通化至辑安线集结待命。唯据特司报告我炮兵中许多炮需要修理,故请你令东北之兵工厂根据战争需要准予提前修理(二十五日以前须修好)。修理计划由万毅向军区提出。” 8月4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致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汇报了边防军的集结部署情况,并提出若干建议5日,毛泽东回电高岗:“边防军各部现已集中,八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九月上旬能作战。请高岗同志负主责,于八月中旬召集各军师干部开会一次,指示作战的目的意义和大略方向,叫各部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务使士气旺盛,准备充分,部队中的思想问题必须予以解答”。“在上述方针下,部队的集结部署由你按情况酌定。卅八军如以调驻四平铁路沿线为有利,可即照这样调动”。
  8月13日,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主持。高岗在会上讲了当前的形式和边防军的作战任务。邓华讲了与美军作战的有关战术问题。参加会议的同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具体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多数同志认为,应主动出击美军。
  会议结束后,肖劲光(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1950年7月被任命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回北京向毛泽东汇报了东北边防会议的情况以及装备和医务人员不足的困难。1950年8月18日,毛泽东电令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一)八月十五日送来你在边防军干部会议的报告收到了,这个报告是正确的。“”(二)肖劲光同志来告有关边防军的各项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三)边防军完成训练及其他准备工作的时间可延长至九月底,请你加紧督促,务在九月卅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为加强东北军区的领导力量,中央军委任命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组织部长张秀山兼任东北军区副政委,东北局秘书长张明远兼任东北军区东北军区后勤部政委。在东北军区统一领导下,东北军区后勤部(简称东后)迅速进行后勤保障准备。到9月底,东后共储备粮食1674万公斤,食油40万公斤,食盐43万公斤,各种干菜92万公斤,并调集骡马2000匹,储存马料946.5万公斤,马草392万公斤。这些物资分别储存在安东(今丹东)至辑安(今集安),凤城至通化,本溪至梅河口,沈阳至四平的“四线八点”上。同时,先后给边防军调拨和补充枪支2616支(挺)、火炮501门、汽车200台、油料1000桶以及其它物资。东后组织工厂对损坏的装备进行修理,共修步枪3581支、轻重机枪763挺、火炮494门、汽车354台。
  9月中旬,朝鲜战场形势逆转。10月2日,毛泽东电令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动身来京参加中央政治局和军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是否出兵援朝等问题。同时令东北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
  10月8日,毛泽东正式发布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
  10月8日上午,彭德怀、高岗和翻译毛岸英飞抵沈阳。下午,彭德怀、高岗召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主要负责同志,开紧急会议。彭德怀说,中央决定东北地区要全力以赴支援志愿军作战,希望东北局和东北军区的同志认真研究部署,把各项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他强调这是志愿军出国作战成败的关键。
  12日晚八时,中央再次急召彭德怀、高岗回北京参加会议。由于苏联无法提供空中支援.,中央开会进行紧急研究。在会上,彭德怀和高岗支持毛泽东的意见,认为打伪军有把握,他们“都认为参战为必需和有利”。中央最终决定出兵14日,高岗返回沈阳积极布置各参战准备事宜,彭暂留北京等候在莫斯科谈判的周恩来的回电。
  10月14日,志愿军师以上干部会议在东北军区司令部举行。高岗在会上传达了中央的指示精神,并对志愿军出国作战作了具体部署。
  17日早晨,彭德怀、高岗再次召开东北局和东北军区主要负责同志紧急会议,研究志愿军的后勤供应等问题,张秀山和张明远等参加。
  18日晚,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秘密入朝作战。东北局及东北军区的工作重点就转到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支援前线的中心上来。
  志愿军出国前的后勤准备,东北地区党政军民在东北局和东北军区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保障了部队及时过江和初战的胜利。1950年9月,东北军区开设了3条兵站运输线,将作战物资由前线到国内分三线作纵深梯次配备。每线各1个基数弹药,1个月的粮食、油料和蔬菜。同时在安东、本溪、苏家屯、哈福、通化、梅河口、辑安分别设置了军火仓库。到志愿军出兵时,在边境地区储备枪弹22种,各5个基数;炮弹28种,各20个基数;粮食1.67万吨,食油400吨,干菜920 吨。汽油3000—4000桶。这些物资的储备,为保障志愿军出国作战初期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东北军区的战勤支援。
  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后勤工作,是在东北边防军后勤工作的基础上,由东北军区后勤部具体组织实施的。
  1.东北局加强对东北军区后勤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为加强对后勤工作的领导,东北局先后抽调六名东北局委员、四名东北人民政府部长及数名省级干部等,充实到军区后勤保障工作中。在东北局会议上,张秀山提出:先从各县紧急抽调一批县长、县委书记以及一批干部,去组建后勤兵站,并到朝鲜去组织建立后勤分部。军区人员不够可从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机关以及各省抽调一些负责干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东北局常委会同意了他的意见,调出去大批党政干部倒在部队搞后勤工作。
  在高岗提议下,张明远兼任东北军区后勤司令部政委。他在辽沈和平津战役期间,在冀东负责支前工作很有成效,受到参战部队的高度赞扬。东北局决定他全力以赴地来抓物资运输工作。
  战争开始后,在后勤保障工作最艰难的时期1950年11月初到12月中,高岗、张秀山张明远等东北局领导多次入朝解决志愿军所需物资供应以及运输问题。
  11月下旬,高岗和张明远去朝鲜,与彭德怀等一起研究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问题。并向中央提出:仅靠东北军区后勤部门已不能满足朝鲜战场的需要,决定建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由洪学智和邓华分别任司令员和政委,所需干部由东北局负责调配,并决定把九兵团的后勤部扩建为第四分部。到第二次战役发起时,东北军区已经在朝鲜建立了四个后勤分部,后勤保障人员逐步达到六万多人。这一次,高岗和彭德怀与金日成进行了会谈,就对敌作战和援助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致意见。此后,高岗还多次往返于北京、莫斯科和朝鲜之间,积极争取苏联的援助。
  2.组建东北战勤支援体系。8月,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3个分部,对作战部队实施后勤保障工作。10月,东后成立后勤前方指挥所,东北军区后勤部副司令张明远(此为另一个张明远,)作为东北军区后勤部的派出机构,随志愿军入朝,负责组织指挥志愿军的后勤工作与后方联系等事宜。为了实现繁重而又十分紧迫的战勤任务,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于1950年11月增设了战勤机构,专门负责战勤工作。各省、市都在民政厅、局下设战勤处;各县民政科下设战勤股;区政府设战勤助理员;村设战勤委员。从省、市到县、区一直到最基层的村组成了一个抗美援朝支前战勤网络,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赴朝担负各种战争勤务,有力地保证了前线作战对各种物资和人力的需要。
  为了便于储备作战物资和收容、治疗、后转伤病员,并保障前后方来往人员的食宿和武器装备的修理等,东后于10月19日确定在通往战区的交通线上,部署3条兵战线:第一条为长甸河口、新仓、北镇一线,由三分部负责;第二条为辑安、别河里、武坪里一线,由一分部负责;第三条为临江、周波、长津一线,由二分部负责。同时确定沿兵站线纵深梯次储备物资。龟城、新仓、别河里、长津一带为第一线,安东、长甸河口、辑安、临江一带为第二线,凤城、灌水、宽甸、通化一带为第三线。[1]
  在运动战时期,志愿军各级后勤部门竭尽全力,前送粮食19万余吨,各种枪弹2.2亿发、炮弹668万发,汽油29万余桶,战救药材207吨以及其它大批物资器材。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近三个月后,1951年1月下旬,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了第一次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会议是由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李富春主持,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及军委总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决定,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决心建设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在近三年的战争中,由中国向朝鲜战场运送后勤物资9600多种、260多万吨;补充枪械48万多支(挺)、火炮1.3万门,汽车2.1万辆;救治伤员38.3万名、病员45.5万名;修复和新建铁路996公里,修复和新建公路1.06万公里,修建仓库1.53万个(座)、病房6900幢、简易营房7.06万座,等等。这与东北地区军民的大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3. 领导东北人民的战勤工作。
  辽宁(辽东、辽西)在抗美援朝初期,根据志愿军出国作战需要,除动员了8011副担架,50070人,赴朝直接支援战争,担负战争勤务外,在省内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还抢修了靠近中朝边境的十几条主要公路,共长1453公里,桥梁297座和飞机场等。1950年11月,根据战争的发展,又组织了一千副基干担架,6703人赴朝执行战勤任务。1951年1月又进一步组织了五个半军事化精干灵活的志愿军担架团,共2160副担架,10900人,经过短期训练后,赴朝长期随军作战。据统计,辽宁自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国到1953年朝鲜停战止,先后共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占当时辽宁总人口的11.7%,占17岁—50岁男劳动力的52.15%。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吉林省战勤服务工作日益开展,完成了组织动员任务和战勤任务,给予朝鲜战场以人力、物力的有力支持。1950年,吉林省出动3万多名志愿民工赴朝,运送给养与武器弹药、抢救伤员及转运伤员,以及修复交通线等。在朝鲜战争期间,吉林省组织支前战勤民工达136.9万人,大车11.8万辆,马33.5匹,各种技术人员2135名。其中,赶赴朝鲜战场的担架队员3万多名,汽车司机2315名,翻译2525名,各种技术人员1007名,其他各类人员8000多名,赴朝战勤民工总计为5.15万名。
  黑龙江省从志愿军赴朝参战开始至1950年底,完成二线兵团动员任务19535名,三批担架任务2500付、18398人,修建机场动员民工111806人,赴朝兵站、战地医院干部1634人,汽车司机300人。松江省同一时期超额完成了扩军任务1.7万名,先后两批组织担架3013付,民工20490人,并完成了动员汽车司机和医护人员的任务。
  战争期间,仅东北地区农民参加过抗美援朝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的就有61万,其中随军入朝的有21万多人。另外,赴朝担任各种运输和勤务工作的铁路员工、各单位抽调的汽车司机等各种专业人数达万人次。
  
  三、东北军区的军工生产
  在抗美援朝期间,由于敌机对我境内的工业城市进行轰炸,为了保证后方的工业生产能力,支援前线战争。东北局作出决定,把敌机轰炸范围内的一些大工厂,如沈阳、本溪等城市的工厂,向北满地区搬迁一部分。这部分工厂搬迁到北满后,很快在那里形成了生产能力,从而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通过这些工厂的搬迁,使原来的一个工厂变成了两个工厂,扩大了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解放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将原来的25个军工厂合并为5个,大部分军工企业转入了和平生产时期。但是,为适应抗美援朝的需要,黑龙江的军事工业又不得不由和平生产转入战时生产,不得不把生产武器和弹药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与此同时,处于战争前线的南满各军工厂按中央命令,开始北迁。从1950年到1952年,先后有8个军工厂分别迁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碾子山、北安等地。他们采取边搬迁、边建设、边安装、边试制、边投产的措施。
  东北局重点加强了对军工生产的领导,以保证前线的需要。与此同时,兵器工业部门还多次派员赴朝鲜前线征求部队对武器装备的意见。19517月,东北军工局委派技术检验处处长赵引赴朝,并出席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召开的军械会议,听取了参战部队关于武器装备补给和使用情况的报告,收集了前线对有关武器装备性能和质量的意见。此外还先后派遣了十几批战地技术小组,深入前线进行战地服务,指导部队试用新型武器,检修武器弹药。
  东北的军工厂担负着为朝鲜前线生产武器和弹药的任务,工厂工人提出: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前线什么时候要,我们就什么时间给。工人们加班加点争着提前完成超额完成任务,支援朝鲜战场。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坦克,也没有反坦克武器,是靠手榴弹、爆破筒和炸药包攻击敌人坦克的,迫切需要后方提供反坦克武器。兵器工业立即组织力量,研究试制。以五二工厂为主,在既无图纸,又无经验的情况下,利用缴获的残缺不全的样品,经过解剖、分析、测试、改进、试验,仅用了半年时间,先后设计研制成功了90反坦克火箭筒和配用的两种火箭弹,当年就制造出火箭筒5千具,火箭弹20万发送往前线,有效地打击了美军的“刺猬战术”。
  东北地区的军工厂占据着全国的半壁江山,抗美援朝期间消耗的弹药大部分由东北地区的军工厂供应。1952年5月,全国共有兵工厂41个,职工九万三千余人。在东北地区的工厂20个,约占一半;职工四万二千人,约占45.2%。
  航空工业当时有6个重点厂,东北4个:沈阳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修理喷气式飞机,哈尔滨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修理轰炸机。1951年航空工业修理飞机70架、发动机336台,1952年修理284架、2027台,1953年修理475架、1626台发动机。主要是由东北地区的四大厂完成的。
  1952年,坦克工业有三个修理厂,东北两个,长春第十九机械厂、哈尔滨二八厂。从1952年起,开始接受装甲兵订货,承担坦克修理任务。修复了大量苏式坦克、自行火炮及其发动机,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也为装甲兵部队的训练提供了技术保证。
  
  2004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张明远的回忆录《我的回忆》,关于这段历史,张明远写到,彭德怀对东北在战争期间的后勤工作非常满意(他对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工作颇为不满),他不止一次在志愿军干部中和会议上说过,志愿军胜利,主要是得到高岗和东北的大力支持,说若要论军功,“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 彭总还说后勤工作主要靠两个麻子(指高岗和洪学智)!
  
  
  
 

 

  


  
  [1]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