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国防史研究
历年成果

【姬文波】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研制发展历程

作  者
姬文波
发表/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16日
学科分类
国防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凤凰周刊
PDF全文
  一、建国初期中央作出“导弹第一”的决策
  1955年初,中共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策后,国务院、中央军委即开始研究发展导弹技术的有关问题。同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归来。彭德怀在会见他时,讨论了研制近程导弹等问题。12月,中央军委在收到军事工程学院火箭武器教授会任新民等3人对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后,彭德怀、黄克诚又专门指派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与钱学森详细分析了研制导弹武器的有利条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随后,彭德怀与陈赓在1956年初会见苏联军事总顾问时,提出了请苏联向中国提供火箭制造方面的图纸资料的问题。同年1月20日,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万毅提出的《关于研究与制造火箭武器的报告》。彭德怀在会上说:“我们要解决火箭防空、海上发射火箭等问题,目前即使苏联不帮助,我们也要自己研究,苏联帮助,我们就去学习。”会议决定向中共中央提出研制导弹的报告。与此同时,赵尔陆也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研制导弹的建议报告。在周恩来总理的启示下,钱学森于2月17日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对中国发展航空及火箭技术,从领导、科研、设计、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随后,中央军委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发展航空火箭技术与制造导弹的问题。3月14日周恩来总理召开专门会议,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具体领导这项工作。随后,聂荣臻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中央军委会议讨论聂荣臻的报告,周恩来出席会议,做出了发展导弹的决定,并确定由航委负责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负责导弹的研究、设计、试制任务。同年7月,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成立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10月8日,五院正式宣布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9年10月,中央军委在向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技术为主,目前主要是导弹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核弹头问题。1960 年初,在中央军委召开的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并要求军队装备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根据这个方针,以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国防尖端技术。
  
  二、“东风”系列战略导弹发展历程
  我国的导弹事业走的是一条从仿制到独立研制的道路。
  1.从仿制到改进设计:“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与“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导弹
  1958年4月,五院下达仿制苏联提供的 “P-2”近程地地导弹任务。导弹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5吨,射程590公里。要求在1959年10月1日前完成,为国庆十周年完成,因此代号为“1059”,以后又正式定名为“东风一号”(1958年9月,五院曾提出自行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射程2000公里,称“老东风一号”)。1960年11月和12月,“1059”导弹进行了3次发射试验,都获得成功。通过仿制,锻炼了技术队伍,初步建立了科研、生产的协作网,为中国自行研制中近程地地导弹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东风二号”液体中近程地地导弹
  1960年3月,国防部五院下达了“东风二号”液体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东风二号”是在“P-2”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导弹全长20.9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射程1200公里。1962年3月21日,“东风2号”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导弹起飞69秒钟后失控坠毁,初战失利。此后,由总体设计部技术负责人谢光选主持,对总体方案重新进行论证,并作了相应的改进。修改设计后的“东风二号”导弹,于1964年6至7月进行了3次飞行试验以及尔后接连进行的8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1964年秋,周恩来总理在向五院提出:要提高“东风二号”的射程,使它成为一个有实战价值的武器。改进后的“东风二号”称“东风二号甲”,制导体制改为全惯性制导体制等,导弹射程增大了20%。从1965年11月起,改型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连续多次进行飞行试验,均获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东风二号甲”导弹,运载核弹头,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至此,中国不仅掌握了导弹核武器,而且走完了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的全过程,闯出了自行研制地地战略导弹的路子,基本具备了开展中程、中远程液体地地战略导弹研制工作的条件。
  2.开始独立自主研制:“东风三号”(DF-3)中程地地导弹与“东风四号”(DF-4)中远程地地导弹
  “东风三号”中程地地导弹
  1961年11月14日,钱学森主持召开“东风三号”设计会议,提出“东风三号”的射程为一万公里。1963年9月9日,聂荣臻对1970年前主要研制任务作了调整:地地导弹研制目前仍以中程为主。在这之后。射程为一万公里的“东风三号”,于1964年改称为“东风四号”,以后又改称为“东风五号”。射程为2500公里的中程导弹则成为“东风三号”。1965年三月,中央专委批准并下达了研制“东风三号”液体中程地地导弹的任务。“东风三号”的发动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可贮存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它由4台单机并联组成,并首次采用了硝酸和偏二甲肼可贮存推进剂,与不可贮存的液氧相比,更有利于作战使用。1967年5月,“东风三号”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为了发挥“东风三号”中程地地导弹的潜力,自1981年开始,进行了提高射程的改型工作。改型后的“东风三号”导弹,于1985年十二月和1986年一月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
  1988年3月,《华盛顿邮报》披露,沙特阿拉伯王国从中国那里买到了战略中程地对地导弹。1986年底,法赫德国王派遣沙特驻华盛顿大使班达尔前往北京,向中国(当时两国还没有外交关系)探询购买“东风”导弹的可能性。中国表示原则上同意做这笔买卖。初步接触之后,中国派遣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曹刚川中将来到沙特阿拉伯详细讨论这个项目。经过一周(从1986年12月16日到23日)的紧张谈判,双方草拟出一份关于这个项目的提纲。1987年,在杨尚昆的亲自过问下,中国最终做出向沙特出售“东风三号”导弹的决定,价值数十亿美元。这次交易为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政治承认与外交关系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在地区政治与军事方面影响深远。
  “东风四号”(DF-4)中远程地地导弹
  1964年夏,中央专委和总参谋部都明确提出,要求尽快研制中远程地地导弹,以适应部队装备的需要。1965年5月,中央专委批准了“东风四号”中远程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东风四号”采用两级火箭方案:第一级以“东风三号”中程地地导弹为基础,稍加修改;第二级为新设计的火箭。七机部(1965年1月,由五院为基础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确定由任新民主持这项研制工作。1970年1月,“东风四号”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1970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增大“东风四号”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射程。导弹经改进设计采取增程技术措施后,从1976年5月起,进行了多次考核性飞行试验。1978年1月,七机部任命李一鸣为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并在他的主持下,进行了“东风三号”和“东风四号”的增加射程等后期研制工作。
  3、走出中国特色的战略导弹发展道路:“东风五号”(DF-5)洲际导弹与“海陆兼顾、一弹两用”的“东风二一号”固体中程地地导弹
  “东风五号”(DF-5)洲际导弹
  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命名为“东风五号”。1980年5月28日自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试射进行了第一次全程飞行试验,代号“580”,5月18日10时,从2号发射阵地138工位向预定海域(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发射580-甲弹,取得圆满成功。导弹飞行29分57秒,射程9070千米。接着,5月21日11时,从2号发射阵地5020工位发射580-乙弹,因控制系统问题引起二级发动机提前6.4秒关机,导弹未能到达预定海域(偏近约1400千米)。580任务后,七机部一院根据实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产品软硬件进行了改进。“东风五号”改进型DF-5A于1986年12月16日完成设计定型。
  “东风二一号”固体中程地地导弹
  1967年3月,国防科委确定研制固体地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原名巨龙一号)。固体导弹总体设计部(一院四部)组织进行了固体地地导弹的总体方案论证。1975年,提出了“巨浪一号”上岸和“一弹两用”的设想。该方案得到张爱萍和二炮的支持。1978年12月17日,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由二院承担“巨浪一号”及其上岸型号“东风二一号”的研制任务。固体导弹总体设计部划归二院。黄纬禄担任总设计师。1980年3月,完成了固体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同年6月,中央专委批准了固体地地导弹的研制任务。1985年5月,“东风二一号”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随后,又对瞄准设备、适配器等配套设备作了改进。1988年,“东风二一号”导弹武器系统通过设计定型。1991年6月,成功进行了定型后的首次批抽检发射试验,随后交付二炮部队使用。
  “东风二一号”有多种改进型号。1986年7月,二院正式开展了“东风二一号”的增程研制工作,并定名为“东风二一号甲”。2009年10月1日,采用常规战斗部的“东风-21C”导弹出现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外界认为东风-21C是世界第一种精确反航母弹道导弹。
  4.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东风三一号”远程导弹与“东风X一号”洲际导弹
  依照“一弹两用”的原则,“东风三一号”与“巨浪二号”潜地导弹系出同门。早在197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就批准了“巨浪二号”的研制任务。因为对射程指标是中程还是远程,有过多次争论,所以长期举棋不定。1982年,七机部二院四部开展了总体方案分析和单项预研,并配合四院完成了一、二级两米直径和三级一米直径固体发动机的的模样试制工作,提出了仪器舱并联的三级总体方案,使导弹射程可达到远程。另外,1983年二院开展了路基机动远程战略导弹的总体方案论证,着重论证了2米直径导弹的总体方案可行性。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二院按照“海陆兼顾、技术共用”的原则提出的总体方案,可使路基和海基导弹均达到远程。1985年10月和11月,国防科工委两次座谈会,采纳了二院的规划方案,并上报了军委。1986年初,一、二、四院成立联合论证组,开展远程战略导弹的论证工作,再次提出了“海陆兼顾、技术共用”的2米直径路基和海基远程导弹方案,并对洲际途径进行了规划:陆基远程(按中国的划分标准,射程8000公里以上为远程导弹)定名为“东风三一号”、洲际(按中国的划分标准,射程12000公里以上为洲际导弹)为“东风X一号”、海基为“巨浪二号”。同年7月,上级部门决定,“东风三一号”、“东风X一号”、“巨浪二号”的总体研制工作由一院承担。
  1999年国庆大阅兵,“东风三一号”导弹系统公开亮相震惊世界。与公开亮相同步,在1999年的建国50周年成就展的国防与军队建设部分,首度披露了一张东风-31的非阅兵照片:野外越野机动,通过一座等级不高的小桥。这应该是刚刚研制成功的“东风三一号”的初级型号,当时并未真正服役。
  2005年初,沃维汉、郭万钧间谍案被破获。经查,导弹专家郭万钧先后向沃维汉提供了涉及战略导弹等7项绝密情报,给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造成了特别巨大的危害。外界认为,郭万钧将中国战略核导弹东风31系列的设计数据泄露给了美国。2008年11月,沃维汉、郭万钧被执行死刑。
  2005年6月,中国成功地对其东风-31新型潜射型导弹(即巨浪2潜射导弹)进行了飞行测试。据美国空军国家空情局透露,该导弹的射程高达9600公里,这“使中国导弹潜艇首次具备了在中国沿海附近地区瞄准美国部分领土的能力”。
  2006年北京5月29日中新社报道:随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徐志磊院士指导的某型装备的试运、试装、试贮任务在攻克了十一项重大技术难题后取得全面成功,第二炮兵某基地新装备的装检运输和贮存管理能力得到大幅跃升。徐志磊是东风X、东风XX两个重点武器型号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应型号的核战斗部第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指导某型号工程研制与试验,完成4次大型地面环境定型试验,2次飞行试验扩及核战斗部整休贮存试验。对核战斗部的总体设计及武器工程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综上所述,二炮运装贮的应该是第二代核弹头。东风31开始进入战备值班。
  2009年初,《解放军画报》2009年1B期的一张图片将中国新型弹道导弹弹头首度曝光,外界认为这张图上的战略导弹就是东风-31A。
  200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最后一个出场的东风-31A导弹方队让国人惊喜、让世界震撼。
  2009年11月22日亚洲防务新闻网报道称,中国于10月中旬秘密试射了一枚由特殊设计过的卡车装载的东风-31A远程洲际弹道导弹。文章称,这枚导弹能够射击11000公里以外的目标,射程覆盖美国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美国知名智库克莱蒙研究所发表的名为《导弹防御、太空关系和21世纪》的2009年度军事报告指出,东风-31A导弹应用了多目标再入大气层载具弹头技术。美国知名智库“国际战略评估中心”副主任理查德·费舍尔称中国新型远程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推进能力与俄罗斯”白杨”(Topol)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推进能力相似,能够刺破目前及未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目前中国部署或正在部署五枚这种洲际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