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文化史研究
历年成果

【刘国新】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体制改革

作  者
刘国新
发表/出版时间
1994年08月01日
学科分类
文化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第四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PDF全文

   

  教育的状况与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过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 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我们把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业转变成为社会主 义教育事业。三十几年来,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教育事业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从来 没有过的巨大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今天战斗在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广大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绝大部分都是建国以后培养出来的。但是,另一方面,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全党工作重点一直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 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从而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 破坏,广大教育互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并且使我国教育事业同 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 论断和决策,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 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改革前教育的主要问题是:

  1.按人口平均拥有的大学生、科技人员很少。

  衡量一个国家人才规模的大小,往往用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指标。比例越高,表 明这个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越多,经济发展的后劲越足。1980年,我国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16.4人,同期美国为542人,日本为207人,法国 为201人,苏联为197人,南斯拉夫为185人,印度为66人。1985年我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技人员 75人,前苏联(1980)为1100人,南斯拉夫(1978) 为1400,匈牙利(1980)为2000人,新加坡 (1980)为300人,瑞典(1979)为2600人。

  2.各级教育学生人学率低,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普及初等、中等教育,而我国各级学生入学率还很低。1985 年,我国有4.1%的儿童未入学,32.6%的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初中,60.6%的初中生不能升高中。1980年美国、日本、前苏联、波兰的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97%和92%。在高等教育方面,1983年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入学率为 1%,同期美国为36%,苏联为21%,匈牙利为 15%,印度为9%,世界平均则为11.9%。

  3.高层次人才短缺

  国际上通常把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就业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作为衡量一国劳动 者素质的标志。1982年,我国劳动者总数中仅有10.5%的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而日本1979 年在5471万名就业者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超过了60%以上。1976年联邦德国就业人员 2575.2万人,其中受过各种程度职业教育的人员占68%左右。据统计,我国第一、二、三产业 的直接生产者和服务人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左右,文盲和半文盲占10%,第一线生产工人素质较低,已成为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国还有占人口23.6%的文盲半文盲,即每100人中就有24个文盲半文盲。在我国各类专业技术人 员中,高层次人才短缺,,1984年底,我国八级工仅占1.4%.而美国高级技工的比例为38%,目日本为32%.前苏联为29%。我国人口的各类从业学文化素质低下,已成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

  4.教师水平不高

  据统计,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中师或普通中学学历的只占4.7%,初中教师具有大专学历只占10.6%,高中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占50.8%。而我国目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数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基础教育的需。由于教师水平不高,学生的质量令人担忧。据《中国教育报》1987年10月1日公布:"1986 我国小学入学率达96.4%:学生巩固率在97.1%,毕业率94.7%,而经验收审批,全国仅1052个县达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业合格率),只占全国总县数的52%,有近一半县的初等教育质量不合标准。"

  5.教育经费不足,影响教育发展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会组织统计,一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300美元的国家,当年教育拨款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300~500美元的占4.2%,500~1000美元的占4.4%,1000~5000美元的占4.5%. 5000美元以上的占5.8%。而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2.5%,除个别年份外,从未突破3%,远远低于同等经济发展程度国家的平均水平的3.3%。

  虽然1977年以来我国教育投资的绝对量逐年递增,增长速度也较快。但是,1983年以前和18844年以后,情况相异很大。1977~1983 教育投资平均增长17.3%,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的1 1.6%和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的6.4%。而l984~1987年,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6.9%,低于同期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的18.3%和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的17.6%。

  6.教育投资效益不高,高等教育专业门类狭窄

  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由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造成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教育经费有限的增长弥补不了人头费的增加。 "七五"规划中,教育事业费比"六五"增加 72%,但其中77.7%是人头费,用于改善教育的经费不到1/3。目前,我国大学人头费平均占教育经费的38.6%,中学占68.8%,小学占 80.07%。

  我国师资利用率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明显偏低,1983年我国初等教育的师生之比为1:25, 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35;中等教育的师生之比为1:17.6,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 21;高校教师与学生之比国家教委规定 应为1:6.6,而世界高校平均师生之比为1:14。

  我国高等教育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按照产业部门、行业设置专业门类狭窄的学校、学科、专业,重理轻文,重政治轻经济,以致出现"专业不对口"现象,一方面,形成专门人才的浪费,另一方面是缺少能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 新型管理人才。

  由于我国用人制度上的原因,使我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年龄偏大,而一大批精 力、智力最旺盛的中、青年人,其水平得不到承认,造成智力资源的自然性浪费。据1984年对 全国专门人才的调查,具有高级职称的专门人才,50岁以上的占85.36%,50岁以下的仅占 14.64%。据1984年10月公布的数字,全国高等学校教授的平均年龄超过66岁;中国科学院 374名学部委员平均年龄为70岁。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的老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术思 想、学术空气、教育内容的沉闷和陈旧。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滞后因素。

  另外,根据美国哈佛大学两位经济学家对75个国家进行的7项教育指标的分析估算,中 国列倒数第26位,即第50位,位次排在印度、埃及和泰国的之后。人均教育经费在 151个国家及地区中,中国人列为 第149位。现在发达国家为 1000美元左右。中国1986年才达到20元人民币。

  此外,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存在着以下的主要问题。

  1.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 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

  2.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

  3.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不够,发扬 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不够,不少课程 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 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主 要讨论和部署教育体制改革问题。5月19日, 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 来》的讲话。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 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 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 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 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他还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5月27日,经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认真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文件提出:

  1.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我国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 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教育必须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 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 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 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2.  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此项收入首先用于改善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不得挪作他用。由于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应该因地制宜, 有所不同。全国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地区:

  一是约占全国人口1/4的城市、沿海各省中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在这类地区,相当一部分已经普及初级中学,其余部分应该抓紧按质按量普及初级中学,在1990年左右完成。

  二是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中等发展程度的镇和农村,在这类地区,首先抓紧按质按量普及小学教育,同时积极准备条件,在1995年左右普及初中阶段的普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

  三是约占全国人口1/4的经济落后地区。在这类地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采取各种形式 积极进行不同程度的普及基础教育的工作。对这类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尽力给予支援。

  3.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育。

  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 业生一部分开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小学毕业后接受过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的, 可以就业,也可以升学。凡是没有升入普通高、普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络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4.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 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体系,总规模达到与我国经济实 力相当的水平;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能为自主地进行科学技术开发和解 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较大贡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 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 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造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

  5.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 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尊重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政方针必须集中统一,具体办法应该灵活多样,决不可一哄而起,强制推行。改革既要坚决,又要谨慎,注重试验。

   

  乘改革的东风振兴教育事业

  根据《决定》精神,各级各类学校在前几年调整、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迈出改革的步伐。

  一是适应客观要求改革教育管理体制。1985年 6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 撤销教育部,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一届国家教委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兼任。地方省市教育局也相应改为教委。在学校内部,逐步推行校长负责制,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员精干的, 懂得教育科学的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审议学校教学工作。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 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些措施,使学校工作从过去那种党组织包办一切的状态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在广大教师中实行专业职务聘任制,高等学校教师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分为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中小学教师分为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中小学二级教 师、中小学三级教师,技工学校教师分为高级讲 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三级实 习指导教师。据1988年初的统计数字,全国已聘任教授1.5万人左右,其中近两年已取得教授任职资格并受聘的,约占任职教授总人数的 65%;聘任副教授7.5万人,其中近两年取得副教授任职资格并受聘的,约占聘任副教授总人数的60%。1990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 1036.8万人,比1980年增加了138.9万人。

  二是把教育发展纳入法制轨道。1986年4 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各地区从实际出发,分别不同情况,制订了普及义务教育规划。1987年有 1240个县普及了小学教育,占全国总县数的 60%。进入90年代,这个数字发展到71%。 1990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8%, 比1980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多数城市普及了初中教育。1993年小学在校学生1.24亿人,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1992年的79.7%提高到81.8%。全 国初中在校学生4082万人。1993年扫除青壮年文盲500万人左右,全国青壮年文盲率已下 降到7%左右。国家教委建立了基本扫除文盲工作的评估验收制度,到1993年底已有26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对350多个县(市、区)进行评估验收。此外,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教师法》。一批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和各地制定的一些地方性法规也在1993年相继颁发。《残疾人教育条例》、《民办学校条例》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已由国家教委提交国务院,《教育法》起草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工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制的格局已 经形成。1987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高中阶段 学生的40%。1990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到1.7万所,在校学生653万人,分别比十年前 的1980年增长75.5%和172.4%。其中,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总额达到605万 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5.7%,比 1980年提高了26.8个百分点,比1987年提高 了5.7个百分点。1990年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 和农业、职业中学毕业生分别达到292.2万人 和389.5万人。1993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762.3万人(其中技工学校学生173.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419万人的53.7%。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四是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权。高等教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学门类齐全的体系。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 1079所,比10年前的1979年增加446所, 提高幅度45.8%。改革开放14年,高校本专科生共521万人,约为前30年的2倍,培养研究生近22万人,约为前30年的8倍。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对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174万人,1993年达到186.3万人,增加12.3万人。成人中等教育1990年在校学生152.9万 人,1993年达到206.8万人,增加53.9万人。

  五是办学体制正在由国家包办向以政府投 资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方向转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跨世纪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中共十四大所确定的"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 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战略任务,1993年2 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纲要》提出90年代教育发展的目标是:

  1.全国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接受不同年限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训练。

  3.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经济、科 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教育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和办学

  明显提高。

  4.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盲率降到5%以下。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 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 素质和职业技能。

  《纲要》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绘制的蓝图是:

  1.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 、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学的新格局;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捐资助学。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国际合作办学。举办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资格的各类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理审批手续。

  2.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 协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国家颁发基本学制、课程设置和课 班、学校人员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和教职工工资标准等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本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确定教学规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确定教师职额和工资水平等。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权限,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积极推进农村、城市教育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县、乡两级政府要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有机结合,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要积极推进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城市教育管理的新体制。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

  3.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

  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 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的法λ实体。要在招生、专业调整、机构设置、干部任免、经费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分别不同情况,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自治 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直接管理一部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和少数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在中央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指导下,对地方举办的高等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和权力要交给省(自 治区、直辖市)。按照这个精神,中央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充分论证、严格审议程序,自行解决办学经费,以及统筹中央和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条件下,有权决定地方高等学 校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

  4.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变全部按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体制,实行 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在现阶段, 国家仍要提出指导性的宏观调控的招生总量目 标,并通过国家任务计划重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边远地区和某些艰苦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计划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收委托培养和自费生的比重。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设立贷学金,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校均可设立奖 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报考国家重点保证的、特殊的、条件艰苦的专业的学生给予奖励。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灯 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 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

  5.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通过试点,改进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生导师的审核办法,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在培养教学、科研岗位所需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鼓励有实践 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采用多种形式攻读硕士、 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间,实行兼任教学、研究和管理等辅助工作的制度。

  6.改革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不同层次 和科类的学校,拨款标准和拨款方法应有所区别。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办法,逐步实行基金 制。在国家和地方预算下边的教育经费之外,学校可依法筹集资金。

  7.参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精神,加快改革中专、技校招生、毕业生就 业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地方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联合办学和委托 培养、自费等形式,使毕业生面向城乡多种所有 制单位就业。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由国家制定,地方政府负责统筹规划 和指导。

  8.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工作实绩拉开差距。对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

  9.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同教育体制改革相配套。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考核 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职业岗位资格考核机构,实施各种岗位的资格考试科资格证书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制度。评定职称既要重视学术水平,又要重视有实用 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工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绩。高等学校教师实行聘任制。中小学逐步 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职务等级制度。运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到农村、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工作, 各地要制定津贴和奖励政策。

  10.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和制订教育 法律、法规,要注意综合配套,逐步完善。要抓紧草拟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当前急需的教育 法律、法规,争取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地方要从各自的实际出 发,加快制定地方性的教育法规。

  90年代,是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而奋斗的关键时 期。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正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纲要》的发布和实施,对于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二十一世纪打下经济腾飞的基础,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