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文化史研究
历年成果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曹光章】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作  者
曹光章
发表/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01日
学科分类
文化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星星主编:《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后,一场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以社会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成为这场学习运动的切入点。建国后到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潮。这对于普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种种挑战的今天,重新回顾建国初期这段学习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高潮,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今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背景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作为这次革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要继续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一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此,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明确指出:现在国内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党正面临着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全党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比较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条件,也更加迫切需要。全党必须明确,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是一项最基本的经常的任务。在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在这场理论学习运动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成为这场学习运动的切入点。这是由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经历着剧烈的变迁。政治上,旧的反动政权被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以确立。经济上,“整个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各种不同的程度上正在重新改组”。 在阶级结构的变化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组成统一战线,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所有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第一次成为社会的主人,少数敌对分子成为专政的对象。在政党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因为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功绩而成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核心,曾经同中国共产党一道战斗或者拥护《共同纲领》的各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而进入政权。如此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广大干部、群众、知识分子,迫切需要用科学的历史观点,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作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很自然地要问“我们改造的是什么社会?要改造成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各种不同的社会是怎样产生的。新社会为什么必然胜利呢?” 等等类似的问题。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成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解释新中国的社会变迁,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真实而迫切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从开始传入中国到新中国建立,在中国的传播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知识水平十分有限,再加上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很低。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甚至许多干部都有各种不正确的看法。1955年1月,马克思列宁学院第二部发表的哲学教学经验总结中,介绍的学员的基本情况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几个班的500多名学生,都是县团级以至师级干部,绝大多数有8年以上党龄,长期做过党的工作,经历过历次整风运动,95%的学员最初的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应该说,这些学员的整体文化水平、理论素养是比较高的。即便如此,在他们中间进行哲学教学,仍然有许多必须克服的障碍。“绝大多数的同学从来都是没有学过哲学,或至多只是零碎看过一点哲学书,只有极少数的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有若干基本的理解。因此,他们对于哲学就有着各种不正确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哲学是神秘难懂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以为只有专家才能学,而与自己无缘;或者以为哲学只在掌握大的方针的时候才有用,因此只有高级干部,中央领导同志才需要学习哲学,或者干脆认为哲学都是脱离实际的学问,在实际工作中不需要任何哲学。这些错误的认识,对于学员学习哲学的信心和决心都有着消极的影响,是在学习开始时就必须加以纠正的。” 至于普通群众,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来说往往是陌生的,甚至是毫无所知的。这些情况说明,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十分必要。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让广大干部和群众系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于是,党中央借鉴了延安整风时期和建国前夕一些新解放城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的经验,选择了以社会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开展学习活动的切入点,使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史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基本情况 

  

  解放初期,党对中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除了要求平时加强自学以外,还定期选送领导干部到马列主义学院学习。中共中央早在1949年10月就决定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刘少奇任院长。接着,各大区和各省、地级单位也成立了中级党校和地方党校,形成了对干部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在各级干部学校中,一般都开设了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课程。艾思奇等一些哲学工作者积极地参加了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宣讲活动。艾思奇1949年下半年就开始在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等单位宣讲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1949年10月,出版了艾思奇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作为宣讲社会发展史的教材。教材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世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五种生产方式——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与政治、社会的思想意识。在这五个部分中,劳动创造人(实践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都讲到了。更重要的是,教材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密切结合了新中国的政权、阶级状况等现实内容。1950年4月艾思奇把讲授提纲又整理成《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由工人出版社出版。艾思奇还将这本书做进一步修改,从1950年4月10日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会发展史讲座”播出。 《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后来又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书名改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到1955年,此书共出版了10版,到1958年先后印刷13次,前后发行上百万册。这对于宣传和普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此外,1950年4月由解放社出版的《社会发展简史》也是当时各单位学习的主要教材。沈志远写的《社会形态发展史》、马特写的《哲学初级研究提纲》、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莫乃群写的《历史唯物主义浅说》、于光远翻译的《从猿到人》(即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书,都成为当时重要的学习参考材料,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开展。

  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也是当时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内容。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要让知识分子从思想认识上真正赞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赞同共产主义理想,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起为人民服务的阶级立场,相比一般的干部群众,要困难的多。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明确地说:“思想的改造是长期的,象我这样已经靠近四十岁的人,受到旧社会的薰育,过去十多年来更在旧社会里做过事,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必然是深入骨髓,要一下子脱胎换骨,岂非奇事?” 由于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已经有了一套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要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对于通过学习人类社会发展史来推动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对知识分子,……要让他们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就是那些唯心论者,我们也有办法使他们不反对我们。他们讲上帝造人,我们讲从猿到人。” 通过在知识分子中开展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一些知识分子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推动了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一些著名学者还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介绍自己告别旧的世界观,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

  解放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掀起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潮。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课。采取的办法主要是学生自学,同时辅以集体讨论和教员指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各地举办的工人培训班中,也针对积极分子进行了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使得这场学习运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起来。建国初期对于农民的教育虽然主要是以扫盲、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开展也引起了许多农民的兴趣,有些农民通过听广播、向老师请教等各种途径也获得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知识。很多人都知道了诸如“猴子变人”这样的粗浅道理。

  对电影《武训传》中的唯心史观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1950年12月开始上映的《武训传》讲述的是清朝末年一个普通农民历尽艰辛屈辱行乞兴办“义学”的故事。上映不久后,各地报刊上出现了许多从各个角度对《武训传》加以赞扬的文章。这表现出建国初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说明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人物时依然深受着封建主义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影响。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讨论。5月20,《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社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武训其人及其所处的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分析,对《武训传》以及歌颂它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唯心史观进行了严厉批判。同时,文章也批评了党内一些人士对《武训传》事件的麻木态度。毛泽东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竟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 毛泽东的文章发表后不久,各报刊纷纷发表了批判《武训传》的文章。这场批判《武训传》的活动,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对于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区分和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成就和意义

 

  

  这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建国初期在全国人民首先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开展的一次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育,当时被称为是‘思想领域’的解放战争。” 它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宣传和普及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得广大干部和群众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和原理,获得了关于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政党等等的知识。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石,掌握它是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其他知识的一把钥匙。这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开展,为广大干部群众更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实际开展中注重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新中国各方面的现实,很大程度上解答了干部群众非常关心而又时常感到困惑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因此,它对于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认同党在建国初期的方针政策,更积极地投身于为社会主义奠基的各项事业等等,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大都联系自己的具体工作、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有些受旧唯心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更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刻的剖析。这使得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成为人们改造思想的自觉的理论武器,越来越成为他们解决思想和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回顾建国初期的这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运动,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在今天,哲学受到冷落、历史唯物主义受到种种指责和怀疑,并不说明人民群众不需要哲学,知识分子的理论研究不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说明对于现时代的重大问题我们还没有很好地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给以解答。一个人的头脑、一个研究学科、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永远是一块阵地,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很好地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就会去占领。在现阶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发展中回答现时代的重大问题。

  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自发的过程,必须要不断坚持理论学习。同样,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要稳固,要发展,也需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在全党全国范围内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科学,它始终重视吸取古今中外人类精神文明优秀成果,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也是战斗的科学,它的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同错误思想做斗争的过程,它的生命力也在于能够在同错误思想做斗争的过程中取得胜利。在现阶段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同样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只有这样,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始终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