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历年成果>>综合研究
历年成果

【程中原】一部全面展现共和国发展历程的新作——高校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介绍

作  者
程中原
发表/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15日
学科分类
综合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史研究
PDF全文

  高校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二批重点教材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教材编写组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 

  编写组于200711月开始写作,201110月完成初稿,20125月完成二稿,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这部教材于201311月面世。可以说,这部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领导与群众结合的产物,在体系结构、理论内容上都有不少创新,反映了国内国史教学的最新趋势,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国史教材,也是共和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总体把握 

  (一)内容上正确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 

  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题?胡锦涛说,我们的国史,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奋斗史、国家的发展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突出了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评述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全面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没有避讳我们经历的曲折。 

  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线?关于这个问题,在认识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有不少不同意见的讨论。大多认为主线是一条,只是表述有繁有简。一种表述是:以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主线。一种表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还有一种更简明的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线。也有学者认为应是三条主线,即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为主线。正因为突出了这条主线,全书脉络分明、主干突出。 

  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流?2006630日,胡锦涛精辟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干的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另外两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主流是成功、成就和辉煌。当然,其间也有错误、挫折和失败。要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做到客观公正,不溢美,不掩过;重在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规律;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研究、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不应该回避错误、挫折和失败,但研究和编写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运用正确的方法。要如实地写出失策、失误、错误带来的困难以及造成的灾难;要分析形成的原因;要说明发现和纠正错误的经过;要讲怎样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写出怎样接受错误和挫折的教训,怎样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变得聪明起来,吸取教训,认识规律,从失败走向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了当代中国史上几次从错误中学习得到发展的史实:(120世纪50年代,吸取苏共二十大教训,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中共八大在正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准确判断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了基本路线。(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为克服国民经济遭遇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召开“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等等。归根到底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3)“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以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有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结构上正确体现比较恰当的历史分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分期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第一阶段的分期问题,另一个问题是粉碎“四人帮”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两年应该如何划分。 

  关于第一阶段的分期问题又有两个小问题:一是七年(到1956年中共八大)还是八年(到1957年)。毛泽东在1962130日“七千人大会”上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十二年了。这十二年分为前八年和后四年。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底,是前八年。一九五八年到现在,是后四年。”[3]邓小平说:“建国后的头八年,也就是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上半年,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4]“一九四九年,中国结束了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建国后的前八年我们搞得不错。”[3](p.269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的一个标题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按照《历史决议》的写法,以八大为界,第一阶段为七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二阶段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起。 

  第二个小问题是前七年要不要分成“前三后四”两个阶段?前三年是恢复时期,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后四年是过渡时期,实行“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历史决议》对这段历史就是分成两节来写的。胡乔木在198911月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谈共和国编年史的分期时说:“共和国成立以后,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9491952年;19521957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时也是分为两章来写,后来考虑再三合为一章,主要是因为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这七年是一个段落,其历史地位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不要分得太碎。 

  分期的另一个问题是从粉碎“四人帮”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两年应该如何划分?胡绳主张放在“文革”时期;胡乔木主张单独作为一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将此阶段单独作为一章,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其中还涉及对这两年的评价问题:这两年是“两年徘徊”,还是“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历史决议》是把这两年放在“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一部分中讲的,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一九七六年十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6]笔者查过《历史决议》的过程稿,在提供给4000人讨论的决议稿印发的前夜,即19801010日,胡乔木对稿子又作了修改,其中比较重要的一处就是对三中全会前两年的论断。原稿是“两年徘徊的局面”,胡乔木亲笔改为“两年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最后通过的《历史决议》对这两年的论断是“在徘徊中前进”。 

  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短短两年间,开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进程,由于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和胡耀邦等的努力,这两年总的发展趋势还是前进,是“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酝酿和起步的两年,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做准备的两年。 

  (三)注意体现国史学科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1.关于体现国史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十分注意体现同党史的区别与联系。要突出国史特点,必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版图(包括疆域、边界、领土)和祖国统一;行政区划;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的领导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国防和军队(包括武装冲突和战争);人口(包括人口政策的变化、计划生育国策的确定与实施、人口普查的情况和结果);阶级、阶层和阶级、阶层关系及其演变;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包括重要建设项目的兴建、完成、效能及经验教训;农业的发展,农村与小城镇的建设;等等);科技进步、发明创造,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推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演变;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及其演变;民主与法制建设,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实施;政治文明建设,政权机构及其演变;文化建设和文教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的提高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和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宗教政策和宗教问题;改革开放;西部开发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关系;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自然灾害及对自然灾害的抵御;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还着重写了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事变动)、每一个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制定和完成(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宪法(特别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及法律的制定修改等内容。 

  2.关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道路、理论和制度。全书各章都注意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或详或略地写了这四个方面,并注意到了前后照应。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写了从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进行的探索,到邓小平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再到后来的开拓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写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而又各有创造和发展,又写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教材都着重进行了评论和分析。 

  在制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既说明前30年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一定的作为和成就,又指出法制很不健全、很不完备。对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建立了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了比较充分的评述。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教材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怎样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变成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大国。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探索、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是创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是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向世人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备。通过这些论述,使学生们坚定信念,充满信心: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一定能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关于体现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政治,包括外交、军事、国防、执政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社会与文化各自涵盖的领域按十年规划进行区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每一章中,政治的几个方面、现代化建设的五个领域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都有所反映,并按照它们的重要性各有侧重。从全书来看,可以看出政治建设(包括政治、外交、军事国防、党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 

  (四)表述方法上力求做到史论结合、人事结合、叙议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注重史论结合,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讲清楚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加强对国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对多数事件都根据中央权威说法,结合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评价,凸显全书的思想性、学术性、权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对该书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对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定位准确、分析深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注重人事结合。既写了领袖人物的作为,也写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既记录了对共和国历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物,也记录了对共和国历史发展起破坏作用的人,发挥了历史监督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力求叙述明白晓畅,议论简明扼要,努力做到叙述与议论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意举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贯彻和体现创新的时代要求,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力求富有新意,提出新的观点、运用新的材料、采用新的论证。 

  在导言部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的说明中,作者对共和国史的要素做了说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行政区划、人口发展与变化、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等内容。[1](pp.12)这些内容和要素在这本教材中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第一章第四节专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目,[1](p.59)对计划经济的作用做了客观评述,重点突出。一般教材都是几种制度放在一起写的。第六节单列“新社会的精神风貌与社会风气”一目,[1](p.80)突出社会建设的成就。 

  在第二章第一节第四目论述“中共八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方针、任务的确立”时,引述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述和中国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论述,[1](p.100)强调了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的意义。 

  第三章第四节讲到美国总统福特197512月访华,毛泽东、邓小平分别与他会谈,双方达成在废约、撤军、“断交”三原则基础上建交的“君子协定”。这是一条新公布的材料。[1](p.213)第五节论述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取得的重要进展时,还讲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开始起步,农村普及教育事业得到发展”。[1](p.224 

  第四章第一节的标题是“在徘徊中前进和走向历史转折”[1](p.241),这是对粉碎“四人帮”到三中全会前的两年历史地位的新提法,体现了邓小平所说的“粉碎‘四人帮’以后三年的前两年,做了很多工作,没有那两年的准备,三中全会明确地确立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两年是为三中全会做了准备”。[7]第四节用历史事实写明农村改革促使人民公社解体,写了从联产责任制试点直至1982年宪法中修改相关条文的过程。[1](p.290 

  第五章第三节有一目写改革开放后“城乡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较为生动具体地展现了社会风貌,还根据专家意见加写了这些社会现象所体现的本质特点,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凸显出改革后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迅速提升和生活形态的丰富多彩。这种变化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的基础上的,是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上的必然结果。这时期城乡社会生活的变迁图景,不但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主动打破封闭,逐步融入到时代发展潮流中去的巨大进步。”[1](p.347)这样夹叙夹议的写法比较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六章对中央实施各种重大战略进行了集中的较为全面的介绍,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和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 

  第七章第五节讲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的论述比较全面,既讲清了“台独”分裂活动的不断升级,又写明中共中央如何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并推出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两岸关系稳定发展。[1](pp.491492)第六节专门写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目,通过事实表明: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历史的总结中分析回应了现实问题,有力地驳斥了所谓“中国威胁论”。[1](pp.5065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门新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部新的高校教材,还要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善、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71日。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3页。 

  5]程中原:《胡乔木与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25日。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