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论著推介
论著推介

【王瑞芳】《当代中国水利史》后记

作  者
王瑞芳
发表/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13日
学科分类
经济史研究
成果类型
专著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DF全文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区一个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地方。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村名中带有“泉”字的山村度过的。从村名上可以看出,那是一个有泉水的地方,故以“泉”命名。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在村庄中部有大小两口水泉,大者深10多米,小者数米深。这两口泉水井常年清澈见底,清醇甘甜,供全村人、畜吃水、洗衣使用。无论是在旱年还是涝年,两口水泉常年处在一个水平线上。我常与小伙伴们手提小水桶在那口小泉边戏水玩耍,尽管已经过去40多年,这个场景仍然萦绕在我脑海中。 

  我少年时离开家乡后,时常听父亲讲述与水有关的历史故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白娘子与水漫金山寺”等;也经常听母亲讲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大跃进”时期,她作为“铁姑娘队”的一员修建水库的艰苦日子;也不时听家乡长辈们慷慨激昂地讲述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故事。或许因严重缺水的缘故,父母和乡亲们对水有着天生的渴望,总是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以期有个好收成。正因如此,有关水的传说及与水有关的故事,成为我在那个单调时代的“美味佳肴”。由于那时年纪太小,我难以理解长辈们对水所抱的虔诚祈求,更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层含义。尽管如此,父辈对水的渴望,使我从小对“水”充满了向往,希望长大后到江南看看“水乡”的模样。“水”在我的心底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不敢轻易浪费。 

  但遗憾的是,当我在改革开放后上大学时,家乡人告诉我,那两口水泉不知何故忽然干涸了,全村人畜用水走上了靠买水车拉之路。从此以后,带有“泉”字的家乡可谓“徒有虚名”,孩子们在水泉边戏水玩耍的故事成为历史。儿时有关水的记忆,成为我日后从事水利史研究的最初情愫。 

  由于父亲酷爱历史的缘故,我中学时代阅读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等古典名著,故我考大学时选择了喜欢的历史学专业。我在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中,日益体会了父辈及家乡人对水渴望的急迫心情,也日益懂得了水利与农业社会紧密的关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代王朝重视兴修水利的缘由。我对水利与社会关系的兴趣日渐浓厚,梦想着有机会探寻水利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我在上世纪末调入当代中国研究所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后,中国水利史问题正式进入我的研究视野。我开始关注水利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面对当代中国水利发展史论著不多的现实,我认识到研究该问题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研究该问题的难度。为此,我赴全国各地档案馆收集相关资料,先后在水利大省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档案馆查阅资料,正式开始了对当代中国水利史的深入研究。 

  20069月,我突然接到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教授的来电,说他正在组织人员准备编写一套《当代中国农村60年丛书》,他的博士生叶扬兵说我正在研究当代中国水利史。为此,李老师想让我撰写其中《当代农村的水利建设》一书。我因父亲此时正在病重期间,本想推托,但李老师提携后进和关爱晚辈的诚心打动了我,我答应承担该书的撰写任务。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很快确定了撰写提纲。但此时父亲病重,继而去世。我无法抹去内心的悲痛,难以开展研究,课题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随即而来的是我儿子进入高考冲刺,我对该课题的研究时常中断。由于无法如期完成自己的承诺,我内心一直充满着对李老师的愧疚。20118月,我撰成《当代农村的水利建设》一书(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终于完成了李老师交给的任务。这项任务是在李良玉教授的精心指导和严厉促督下完成的,我对其提携后进学者的苦心由衷地感激。 

  我觉得当代中国水利发展史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故继续从事这项研究。我多次赴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上海、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苏州、开封、新乡等省市档案馆,查阅并搜集水利方面的资料,广泛阅览报刊、方志及回忆史料。正是在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我撰写了这部《当代中国水利史》书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沂纹主任看了初稿给予极大的肯定。她认真审阅了书稿,认为可以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出版资助。20126月,我将书稿交给我所在的当代中国研究所,提出向院科研局申请出版资助。所领导本着对书稿负责的态度,决定先请两名所外专家匿名评审。10月,两位专家经过认真审稿,给出了“优秀”的鉴定等级。接着,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又对书稿再次审议,经无记名投票,最终决定正式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推荐申请出版资助。201212月,经院领导和科研局研究决定,该书稿获得了院创新工程出版资助。 

  我按照专家意见对书稿作了认真修改后,将书稿提交出版社。责任编辑易小放老师是一名严谨认真、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她反复认真地审阅了书稿,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书稿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 

  这部书稿,是我多年来研究水利史的阶段性成果。我尽管花费了许多心血,但因能力和水平有限,加之研究难度过大,尤其是我缺乏从事水利工作的实践,书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江河治理、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为研究重点,而对水利管理及经营、水利发电等内容较少涉及,是该书稿最大的不足。我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弥补。 

  我在撰写这部书稿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朋友、同仁的无私帮助。他们有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有的提供了宝贵资料,有的给予热情鼓励,有的默默地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我将继续抱定“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学问”的宗旨,在平凡的研究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