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刘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创新

作  者
刘仓
发表/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22日
学科分类
理论与方法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PDF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历史源流、思想精华、鲜明特质,阐明了我们党的立场态度。这些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下,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鉴别、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做到客观、科学、礼敬。要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

  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结合。思想文化的选择,同社会道路的选择是结合在一起的。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诸多挑战,面临深刻的文化危机。历史告诉我们,不革除封建制度的病灶,传统文化难获新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历史和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伟大的人民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以革命实践为基础,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观。我们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用“愚公移山”表示革命任务,用“正名”思想阐述革命道理,用“实事求是”解释思想路线,用“过犹不及”考量统一战线政策等。同时,围绕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新中国创建的国体、政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种政策,都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既克服了传统文化的局限,又使其具有新的生命活力。

  中华文化的复兴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文化的复兴,不是复古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出路,开创了社会发展新局面,构建了新制度、创造了新思想。这是历史的结论、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和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缺乏本土文化的精神营养;而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传统文化也会萎靡不振、迷失方向,难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时代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代世界仍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而必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下各国思想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其中很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当代中国的社会理想、道路选择、制度设计、文化建构等,都延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一些契合点,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品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中华文明新篇章。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要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汲取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要与当下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发展新形式,而不能简单复制。二是要结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实现其创新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协调适应。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只有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载体,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