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吴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  者
吴超
发表/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07日
学科分类
理论与对策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当代中国国史研究
PDF全文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一基本方略贯穿于十九大报告的方方面面。  

  一、不忘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9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这个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之源。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共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从国民经济恢复后的1952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加到381元,居民消费水平从80元增加到184元,人口死亡率从17.0‰降低到6.25‰。中国依靠独特的体制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基本民生需要,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始终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置于中心位置,当作衡量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二、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近20年来最低水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凝聚了人心,坚定了信心。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发展为了人民,不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在中共十九大报告的诸多方面均有涉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为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民生事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充实了民生建设的内容,提高了民生建设的要求。在基本目标方面,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基础上,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两个新目标,表明共产党全心全意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不能有一个掉队。  

  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民生,尽力而为,但又要量力而行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做过多过高的承诺,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新的常态化特征,既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阶段,同时也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阶段,急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在发展中这个前提,表明改善民生不仅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新的增长点蕴含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建设中。20157月,习近平在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而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  

  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建设问题,在深层意义上还是构成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只有当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时,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民生改善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整个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四、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起点开启了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为广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时代新征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基础上,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从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第二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美好生活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如报告中提及的: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全体国民勠力同心,一代一代接力完成。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