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欧阳雪梅】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基础工程

作  者
欧阳雪梅
发表/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13日
学科分类
理论与对策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PDF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我国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教育强国”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更加凸显了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同时,要把建设教育强国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质量的提升,只有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精尖人才,抢占人才竞争制高点,从而赢得未来。我国13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因此,我们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优势。

  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人民教育事业,改变了旧中国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积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之后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等战略。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依法治教全面推进;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放管服”等改革,取消多项教育行政审批,依法加强督导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有了新进展;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状况不断改善,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在4%以上,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学上”已经基本解决,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群体差距比较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终身教育仍是薄弱环节,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还需进一步保障等。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更高水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坚定“四个自信”,建设教育强国 

  建设教育强国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我们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能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推动中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第二,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我们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涉及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尽管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是我国教育坚持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纳入了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中,我们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立德才能树人,使培养的人才既有高度的道德素养,又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真实本领。同时,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事业的人民性内涵。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一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城镇教育资源与农村共享,充分彰显教育权利和机会公平。二要办好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办好特殊教育,更好保障残疾人基本教育权利;办好网络教育,探索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增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三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扶贫扶智,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四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把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营造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的健康教育生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