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丁芮】:“沟通民族情感”的桥梁:中央民族访问团在贵州调研的情况考察

作  者
丁芮
发表/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10日
学科分类
政治史研究
成果类型
论文
发表/出版情况
贵州民族研
PDF全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为沟通民族关系,宣传民族政策,调查民族问题,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了民族访问团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西南访问团是第一个访问团,其在贵州访问期间,宣传民族政策,慰问各族群众,疏通民族关系,进行社会调查,沟通了民族感情,加强了民族团结,并为民族识别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关键词:中央民族访问团;第三分团,贵州;民族政策

 

 导语

  新中国成立后,为对“各兄弟民族的人民在过去所遭受的痛苦,致以深切的慰问,并且征求他们对于中央人民政府各种政策实施的意见”,[[1]]使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亲密团结”,[[2]]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从1950年到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先后组建西南、西北、中南民族访问团,到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宣传民族政策。[[3]]西南民族访问团是第一个中央访问团,也是访问时间最长、行程最远、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民族访问团。[[4]]在北大工作的喻世长参加了西南访问团,被分配至费孝通为团长的第三分团赴贵州“调查语言”。[[5]]

  长期以来,关于建国初期的中央民族访问团研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专题研究成果很少,除了时人的调研报告,只有一些概括性的介绍文章和回忆录等。笔者最近发现了西南访问团成员喻世长的日记,其中已出版的1948-1950年部分正好包括大部分西南访问团时期的日记,但其史料价值并未被学界发现。故,本文以其日记为主体史料,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民族访问团在贵州的情况进行考察。

  一、出发前的准备与重庆阶段的学习

  为更好地进行访问团的工作,出发前访问团在国子监进行了培训,听了有关民族问题的报告和讲演,[5](P635、639、647、648)参加了有关民族语言、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决权、民族宗教风俗等方面的讨论,[5](P638、 643、644)对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加深了了解,为访问打下了基础。临行前,周恩来专门给西南军政委员会刘伯承、邓小平写信指示:“该团到少数民族地区,第一等任务是搞好民族关系,凡是少数民族不欢迎去的地方即不要去,不同意做的事情即不要做。”[[6]]1950年7月2日,西南访问团从北京出发,少数民族对“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族访问团充满期待,希望其“在沟通民族情感、融洽民族关系上”起到“桥梁作用”。[1]

  7月18日,访问团到达重庆,[5](P670)21日,刘伯承、邓小平到访问团作报告,讲述少数民族问题,[[7]]并嘱咐访问团要“稳步慎重地做好访问工作”。[[8]]在重庆期间,访问团得到西南地方政府各界的协助,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杨勇等就有关执行民族政策和西南情况向访问团作了报告。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重庆市文联、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均先后与访问团举行座谈会,对访问团的工作提供了建议。[8]访问团还参加了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向各民族会议代表了解了当地情况,进一步计划工作方案。[6](P2)

  访问团自身也进行了不少准备工作,讨论了“为什么组织访问团”等问题,了解了访问地区的情况,学习了“土改中的经验”、“调查研究经验”等。[5](P673、675、678)通过学习、讨论,访问团对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工作原则,以及为谁服务和由谁出发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喻世长日记中记载了学习心得:“(一)访问调研解决问题还是三个阶级;(二)三阶段要结合起来看;(三)访问团与当地干部、少数民族人士结合工作”。针对贵州的情况,费孝通专门指出:贵州工作要深耕细作;苗民文化相当高,所提问题应得体;在贵阳增加苗民干部后,分小组四出工作。经过准备,访问团成员自信“自己本位工作,大有搞好的希望”。[5](P676)

  二、贵州访问总况

  8月4日,第三分团费孝通团长、杨辛副团长做分别前的讲话,对于团中不好的现象进行了批评,特意强调了要“工作稳重”。[5](P681、P687)8月11日,第三分团50多人从重庆向贵州出发。[5](P687)贵州少数民族多,分布广,访问团在短时间内不能遍访各地民族,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访问贵阳及附近花溪、青岩、孟关等地;第二阶段,分三路到贵州东、南、西方向分别访问。每路选择一县深入访问。[[9]]

  (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访问团的基本任务是向各民族宣传民族政策,传达关怀。西南访问团所到之处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把访问团“当贵宾”对待。[5](P691)访问团的到来本身就是对民族平等政策最好的宣传,所以访问团利用人数众多的群众欢迎大会宣讲民族政策,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第三分团前往遵义,还未进入市内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军乐作响,口号声不绝。[5](P690)访问团到达半个月前,贵阳市郊孟关乡苗族、彝族群众就组织了欢迎队步行前往贵阳欢迎。[[10]]贵筑县百云乡的苗族群众和凤凰哨的彝族群众,也从乡下前往贵阳参加欢迎会。[[11]]访问团到达贵阳市界,欢迎人群已列好队,访问团在这种热烈的欢迎中感受到:“工作对象是很诚实的”,并“从这场面中觉悟到中央领导的伟大感召力量”。[5](P691)访问团到黄平时,苗、仡民众事前得到消息,从数十里远的地方赶去参加欢迎会,队伍沿弯曲高下的山路排着,有二里远,访问团感觉是“受欢迎的最大场面了”。[5](P726)

  访问团到达凯里时,当地组织了万人斗牛集会,方圆几十里内的群众都赶来参加。访问团向少数民族民众宣讲民族政策,与各族男女青年手拉手跳舞,沟通了民族关系。[[12]]在欢迎会上,访问团进行演讲,“向各民族人民传达了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对兄弟民族的关怀,并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热烈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各族人民致以敬意”,[[13]]苗、仡族群众听到演讲兴奋得流出了眼泪。少数民族群众在献给访问团的绣旗上写着:“中央访问团,谢谢你们万里路来,把中央的政策宣扬,望你们万里路去,把我们的倾诚献上。”[[14]]在镇宁大山乡沙锅堡,访问团召开群众大会,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非常热情,早早就开始扎松枝牌楼,布置会场,准备标语。访问团讲解民族团结的必要性,消除顾虑,驳斥谣言,并有专门人员进行翻译,“男女老幼听了都点头首肯”。[5](P768-769)

  (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建设

  第三分团不仅口头宣传民族政策,还选定重点地区贯彻落实,“直接帮助与指导”凯里区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15]]11月,第三分团对炉山县湾水、旁海、万潮、凯里等民族乡镇进行访问。在访问团和民委的帮助下,1951年1月25日,凯里区召开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代表会议,听取和讨论了该区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和今后的工作任务,贯彻执行中央《民族区域自治条例》,选举自治区政府领导人。1951年1月28日,贵州省第一个苗族人民自治政府炉山县凯里区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6]]会议代表一致认为,“区域自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苗族几千年来的奴隶生活已经一去不返,也证明民族政策不是条文,而是真的要做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讲话、唱歌,他们感到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真正平等了,汉族干部也在这里领会到民族形式的重要。[14](P175-176)访问团把自治区的成立状况拍成新闻影片搬上了银幕,向外宣传。[[17]]

  在贵州期间,访问团还帮助贵州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第一次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座谈会宣讲贯彻民族政策,并将财经文教卫生等少数民族工作具体化,解决了少数民族减租退押问题。[[18]]会后,发布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问题的几点意见》《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指示》,为之后贵州较长时期内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19]]少数民族工作会议主要解决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民族区域自治问题。与会人员132人,其中中央访问团25人。[18](45)

  (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和搞好一切民族工作的关键”。[[20]]1949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西北局的电文中就强调:“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的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21]]刘伯承在欢迎访问团的讲话中也指出:“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教育中防止大民族主义”。[6](11)

  在访问团的筹备下,1950年10月16日黄平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训练班开班,来自15个乡镇的110余名学生参加。[5](P737-738)访问团向学员宣讲民族政策,讲解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区域自治等问题,并根据学员的“程度施以教育”,尽力用“通俗”的语言与“生动的词句”。[5](731、737-738)访问团还通过分组讨论、座谈,与学员交心,倾听学员所遭受的苦难,破除了学员想“平均土地,回江西老家移民,扩大土改范围等”想法,针对学员表示“对现在政策虽然满意,但是将来是否永久好下去”的担忧进行了开导,并指出学员的“狭隘错误”。讨论座谈“空气很热烈谈话很直率,笑语风生”。[5](731、740)

  通过开办训练班,访问团对少数民族地区情况了解加深,对民族感情“有了具体的深刻的认识”。[5](743)经过培训,学员的思想有了“进步”,访问团认为训练班是“成功的。”[5](744)训练班结束后,访问团对各组提出来问题和意见进行讨论,总结了“思想特点和工作经验教训”,对训练班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具体”,[5](744-745)并进一步了解了民族工作的艰苦和问题的复杂性。[5](749-750)开设培训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助于“各少数民族的解放事业与建设工作”。[[22]]民族访问团帮助开办的各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为以后开办民族学院打下基础”。[18](16)

  (四)慰问各族人民群众

  为安慰遭受苦难的少数民族,带给他们深切的关怀,访问团举办座谈会、慰问大会,放映电影,赠送各族人民礼物,密切了民族关系。[[23]]在黄平东坡乡的座谈会上,访问团了解了少数民族群众“过去所受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歧视和压迫”,以及他们“内心的痛苦”。[[24]]在凯里湾水举办慰问晚会时,附近十数里外的苗族群众打着火把,冒雨在黑暗中沿着山道去参加。访问团将毛主席像赠送给曾为保卫湾水而光荣负伤的湾水民兵,把礼物赠给苗家民众。[24]访问团的慰问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增强了少数民族团结和紧跟党中央的信心。[16 ](P31)

  在黄平,为给苗家寨子的群众放映电影,访问团电影放映队冒雨抬着发电机在午夜2时才到黄飘的大寨。[10]当到达时,二、三十里以外的苗族群众都前往观看。[24]少数民族群众从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中了解了民族政策和内地文化。在访问团民族平等政策的宣传下,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意识增强。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六十多岁的苗胞唱起了以前只能背着汉人唱的“反歌”,表示民族压迫已经结束,现在是一家人了。[14](175-176)

  访问团还为群众免费送药治病,把科学卫生知识送到少数民族边寨。访问花溪、青岩、孟关等期间,医药服务组曾先后为130位苗族、彝族人民治疗疾病。[[25]]在凯里,访问团赠送当地医疗器械,[[26]]协助建立第1个卫生所;发动各族人民药物消蚊、灭蝇,搞卫生大扫除,疏通阴沟水道,清理猪圈、牛圈和厕所;修滤水池,使人民吃上卫生水。[17](P66)访问团还协助凯里地方举办小型农村卫生人员训练班,讲授内外科及妇婴卫生的治疗与预防方法。[[27]]培训班培训卫生人员57人。在培训期间,访问团还为凯里1万多群众种牛痘。[14](P9)访问团为少数民族群众治疗疾病,“不但为他们治疗了创伤的身体,更治疗着他们受了创伤的心”。[10]

  (五)进行社会综合调查

  “要正确地执行民族政策,首先要调查研究”。[6](P7)参加访问团的学者在访问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当地文献资料,记录各族民众生活。[3](P324)在调研中,访问团首先注重征求地方干部、上层人物的意见。访问团到贵阳郊区的孟关乡公所后,先与乡长、政委访谈,获知“他们注重宣传阶级仇恨,没管民族”,“以至少数民族对地主有了仇恨以外,还更存在着对汉族的仇恨”。[5](P708-709)访问团到达炉山时,亦先向一个仡咒上层了解当地风俗习惯。[5](P722)访问团到镇宁的次日,就与县里干部进行了“融洽”的谈话。[5](P756)在调研中,访问团把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当地干部反馈沟通。如镇宁工作结束后,访问团把干部作风不好的材料交给县政府,同时又提出“对汉人宣布民族政策的必要”的建议。[5](P772)

  时间有限,访问团在调研时,尽量做到点与面的结合。访问团在孟关时想到“附近各寨普遍访问”,听从了王建军乡长的建议后,选择去第二、第三、第四保,[5](P709)并到第三保的上板桥做重点调查。通过调研,访问团成员对民族情况、经济情况、人口情况、文化教育等方面,以及当地“干部思想情况”、“过去保长与现在工作干部之间的不谐和”等问题都有所了解。[5](P713、716)

  访问团在调研中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比较重视,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各民族的语言、歌谣、故事、音乐、刺绣、雕刻等,成为交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良好开始。[20]如在梨花寨,访问团从土司谢家后人家谱那里发现了记洪武征苗、安酋作乱、里阳大箐等事的记载;[5](P715)在黄平东坡乡,访问团收集了苗族古代结婚证物、竹竿上刻的原始文字等文物。[5](P728-729)

  访问团在调研过程中,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调整工作形式,对“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分组检查。[5](P730)在调研过程中,一个阶段的调研结束后,访问团成员要及时对短时间的工作情形进行小总结,记出作总结报告的要点。[5](P770)调研结束后,访问团成员应分别报告各自调研获得的情况。[5](P752) “调查而不研究则罔,研究而材料不足则殆”。访问团对于获得的材料进行研究,不轻易下结论,不“盲下瞎谈”。[5](P777)在思想上,访问团“不应有大汉族主义”。[5](P787)通过相对科学的调研方法,访问团掌握了一手的民族资料,“为新中国民族研究拉开了序幕”。[3](P323)

  三、对访问团的评价

  1951年3月2日,第三分团离黔返京。[[28]]在贵州期间,第三分团访问了镇远等5个专区的21个县,做了9处典型调查,开办了4次民族干部训练班,帮助建立了炉山县凯里苗族自治区,召开了全省少数民族代表座谈会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18](P132)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费孝通写成《贵州少数民族情况及民族工作》《兄弟民族在贵州》,概括地介绍了贵州各民族的特点和当地民族工作的情况及问题。[3](P326)喻世长记录了比较详细的黄平仡儿语与镇宁、贵筑两地的仲家语,写成《参加中央西南访问团调查贵州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介绍、分析了贵州各地区民族语言的基本情况。[28]在贵州期间,访问团宣传了民族平等政策,积累了贵州少数民族诸方面的研究资料,为后来民族识别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29]]

  访问团在西南访问期间,“严格地执行和宣传了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30]]周恩来在政府报告中对其评价到:“一年多来,经过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各少数民族代表来京开会及其他的工作,沟通了中央人民政府同各民族间的精神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体认……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则已从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对抗转到团结合作”。[[31]]

  [[1]]加强各族人民的友爱团结 中央西南访问团今天出发[N].人民日报,1950-7-2(1).

  [[2]](二)送西南访问团[N].人民日报,1950-7-2(1).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室管理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309-310.

  [[4]]郎维伟.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 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165.

  [[5]]喻世长. 建国日记 上[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9:618.

  [[6]]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 中共党史资料 81[M].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2002.: 1.

  [[7]]西南少数民族访问团抵渝 将分赴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区访问[N].人民日报,1950-7-23(3).

  [[8]]中央访问团即由渝出发 分访康滇黔各少数民族[N].人民日报,1950-8-7(3).

  [[9]]费孝通. 费孝通全集 第7卷 1950-1956[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90.

  [[10]]石林.贵州人民怀念访问团[N].人民日报,1951-3-28(3).

  [[11]]西北军政委员会 欢迎中央访问团 中央西南各民族访问团三分团在贵阳受到各族人民热烈欢迎[N].人民日报,1950-9-8(3).

  [[12]]中共凯里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凯里市党史资料 第2辑[M]. 1987:9 .

  [[13]]中央人民政府西北访问团 已由西安分赴甘肃和新疆贵阳各族人民欢迎中央西南访问团[N].人民日报,1950-9-11(1).

  [[14]]中共黄平县委党史办编. 黄平党史资料 2 黄平解放纪实[M]. 1987:177-178.

  [[15]]贵州省炉山县凯里区成立苗族人民自治区政府 大小凉山区彝汉人民日趋和睦[N].人民日报,1951-2-19(2).

  [[16]]中共凯里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凯里市历史大事记[M]. 1998:38.

  [[1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凯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凯里文史资料 第4辑[M]. 1989:65-66.

  [[18]]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研究室,贵州省档案局.建国后贵州省重要文献选编 1951-1952[M]. 2012.12:16.

  [[19]]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的民族政策在黔南:纪念建党七十周年 建州三十五周年专辑[M].1991:129-130.

  [[20]]杨静仁.一年来的民族工作 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主任[N].人民日报,1951-3-4(3).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一册[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32.

  [[2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六十次政务会议批准)[N].人民日报,1951-6-14(1).

  [[23]]中央西南访问团 分赴滇西北及黔东访问 各民族人民载歌载舞热烈欢迎[N].人民日报,1950-10-29(3).

  [[24]]朱纯.黔东四十天 苗区访问记[N].人民日报,1950-12-18(3).

  [[25]]中央西北访问团由新疆赴兰州 中央西南访问团分访苗彝回三族[N].人民日报,1950-10-3(3).

  [[26]]潘文江. 凯里市卫生志 1994-2000[M]. 凯里市卫生局,2002:125.

  [[27]]文化生活动态 京市举办春节卫生展览[N].人民日报,1951-2-12(3).

  [[28]]喻世长.参加中央西南访问团调查贵州兄弟民族语言的工作报告[J].科学通报,1951(8).

  [[29]]陈玉平、龚德全. 贵州民族研究六十年[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2-13 .

  [[30]]中央西南各民族访问团 刘格平等昨返京 该团历访云南西康等地行程三万里加强了各族之间和各族内部的团结[N].人民日报,1951-3-6(1).

  [[31]]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