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著作
学术著作

ST20220214368284445593.jpg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1949~1966)》

作  者
发表/出版时间
学科分类
成果类型
发表/出版情况
PDF全文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1949~1966)

   储著武 著2023年5月出版/198.00元ISBN:978-7-5228-1786-6

   “哲学社会科学”含义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术语。在西方语境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术语经常见到,但很少使用“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术语。在中国语境下,经常见到“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术语,并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纳入其中。这一用法上的差异,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积淀之后形成的结果。

  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虽然都被广泛使用,但它们之间也有所不同。人文科学,主要是指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学科;社会科学,主要是指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对来说,人文科学的经验性更为突出,而社会科学的实证性色彩更强。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则是更为晚近的概念。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之外所有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内容。人文社会科学,则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学界在谈到哲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时都将其归为社会科学。中国科学院在设立相关研究机构时也称之为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直到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才在官方以及各类媒体中广泛出现。

  为什么要在社会科学前面加上哲学,将其称为哲学社会科学?胡绳曾经指出:“科学,一般说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们把哲学和社会科学放在一起讲,但哲学并不属于社会科学,它既和社会科学有联系,又和自然科学有联系。”马洪也说:“因为哲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科学,所以我们叫‘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加诸社会科学之前,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哲学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社会科学加以定性。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从学科上说,哲学当然不属于社会科学,哲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但是倒过来,在当时50年代中国的特定历史情景中,社会科学却是属于哲学并由哲学来领导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受到哲学的引导和控制。”进一步引申论述的话,哲学从本质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说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反过来说,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术语天然地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性,是意识形态主导的概念。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概念形成于1955年6月前后的话,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出现得更晚,至少在改革开放前的有关文献中很少见到这个术语。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都出现过,比如中研院在强调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发展时就将其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但是,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并称为“人文社会科学”,而且在学科、学术发展上得到广泛应用则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这两个术语可以通用。但细究起来,二者在内涵与外延方面又有所不同。哲学社会科学是基于哲学的抽象性、统摄性和基础性地位,把哲学从两类科学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抽离出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对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与社会科学研究关系特别密切。为此,将“哲学”与“社会科学”并称为“哲学社会科学”。可是,社会科学并不能完全涵盖人文学科,哲学学科本身的涵盖面也比较窄,一般不包括除哲学之外的其他人文学科。相对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外延则较为宽泛,几乎涵盖除自然科学之外的所有知识门类。其中,人文科学研究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差异,因此现实中人们对于二者的运用也就有所差异。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份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文件。在这个文件中,中共中央没有对哲学社会科学概念作出界定,只是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与作用。同年,《中央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一书则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界定:“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这两门科学的统称。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使用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之所以使用这一概念,当时讨论中主要认为社会科学是与自然科学并列的,而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能被包括在社会科学之中,因而使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及其后对哲学社会科学概念的界定,无疑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以及当代中国人对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概念的主流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认识并不一致。有人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学习西方社会科学大国如英美等国家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很显然,这种思想倾向是不对的。本质上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体系为其底色的,走的是中国人自己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应该否认其所具有的鲜明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也不应该否定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学术性,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决不能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性,就否认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也不能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就否认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一些意识形态性较强的机构如中宣部、中国社科院等用得比较多的是哲学社会科学;而有些机构使用人文社会科学,比如高等学校一般就使用人文社会科学。但是,这种用法上的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高等学校的文科学报,有的称哲学社会科学版,有的称人文社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与区别,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学术话题。

  (节选自《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1949~1966)》绪论)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探索形成的,是支撑当代中国理论创新、学术发展、学科建设以及知识生产的根本道路。新中国十七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道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很多开创性工作奠定了改革开放以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本书坚持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以一手档案材料为基础,采取纵横结合的历史叙事方式,全面论述新中国十七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特点与经验,为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立体图景作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简介

  储著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首批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史论》《当代中国文化与学术的转型发展》;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绪论

  一 概念厘定: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

  二 范式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史研究

  三 论题聚焦:新中国十七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

  第一章 探索新路: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渊源

  第一节 从“四部”到分科

  第二节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科学思想演进

  第三节 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新社会科学运动

  第四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第二章 服务人民: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协商建国

  第一节 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成立

  第二节 解放战争后期社会科学工作者结构变化

  第三节 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新政协会议发起

  第四节 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新政协会议筹备

  第五节 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第三章 除旧布新: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初创

  第一节 改革旧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 社科研究机构改革与新设

  第三节 高校文科院系调整与课程改革

  第四节 社会科学工作者思想改造

  第五节 哲学和社会科学团体初步建设

  第四章 稳步前进:过渡时期哲学社会科学

  第一节 中国科学院:设法加强社会科学方面的力量

  第二节 高等学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

  第三节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思想建设

  第四节 哲学社会科学“向现代科学进军”

  第五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中的哲学社会科学

  第五章 “厚今薄古”:“大跃进”时期哲学社会科学

  第一节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跃进”形势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大跃进”兴起

  第三节 哲学社会科学“大跃进”指导方针

  第四节 哲学社会科学“大跃进”高潮

  第五节 哲学社会科学“大跃进”后续进展

  第六章 调整变奏:哲学社会科学曲折发展

  第一节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调整

  第二节 高校文科教材建设

  第三节 加强国际问题研究

  第四节 “四清”运动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变化

  第七章 体制分途:哲学社会科学领导体制的构建

  第一节 统一的科学领导体制的确立

  第二节 统一的科学领导体制的建设

  第三节 统一的科学领导体制的调整

  第四节 统一的科学领导体制的分离

  第八章 学术方针:“双百”与哲学社会科学

  第一节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二节 “百家争鸣”的缘起

  第三节 “双百”方针正式提出

  第四节 “双百”方针重申与遭遇曲折

  第九章 学术规划: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第一节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缘起

  第二节 规划工作部署

  第三节 规划制订过程

  第四节 规划主要内容

  第五节 规划通过与执行

  第十章 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演进

  第一节 缘起与成立

  第二节 研究机构

  第三节 学术领导体制

  第四节 学部委员会四次扩大会议

  第五节 学术成果

  第十一章 学术期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的发展

  第一节 学术期刊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期刊

  第三节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第四节 报纸学术专刊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